伏牛山中有“仙坡”,“脱贫苹果”满山头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二仙坡”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不仅因为这里出产优质可口的苹果,还因为这个果品基地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数以千计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当地的“扶贫标兵” 详细>>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二仙坡”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不仅因为这里出产优质可口的苹果,还因为这个果品基地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数以千计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当地的“扶贫标兵” 详细>>
“老谢可是个有故事的人。”堡子社区支部书记蒋永林说,以前的谢仕江可不像现在这么精神。双亲20年前就去世了,家里的土坯房也在几年前塌了,他一个人、一只猫生活在一间500元买来的、只有8平方米的简易房里,“房子脏乱不堪,他都不打扫,就那么住着” 详细>>
在陕西安康石泉县中池镇茶里村的群山中,有一处开满了花的山坳。6月初,油菜花、槐花刚刚凋谢,板栗花开得正旺。在东南朝向的山坡上,一个个木制的蜂箱藏在丛林中,成群的蜜蜂正忙着把山里的百花蜜采回家 详细>>
在外面打了好几年工,罗长命去年回到西李村乡,在陕州玉露香梨产业扶贫项目找了一份工作。“都是农家活,一天一百块钱,比我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轻松多了,工资发的也及时。不像我以前,在外面干一年,工资都很难正常拿到手。” 详细>>
江西媳妇梁思维刚嫁到湖北省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时,带过来一部时髦的三星手机,没想到却成了“玩具”,想打通电话,得跑到山顶才能有点信号,“那时候村里的路也难走,一下雨,泥浆能有十公分厚” 详细>>
张东堂说,9年来,他把每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让四龙庙的乡亲们脱贫。 详细>>
去年,宽坪村新建了两个信号塔,村党支部书记辛帮丰的手机终于派上了用场。“我们村太偏僻了,手机信号一直很差,有时候打个电话满村跑着找信号。陕州区纪委成为我们村的帮扶单位后,马上协调其他单位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感觉一下子和外面的世界接上头啦。” 详细>>
一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穷山村,是如何变成如今城里人争相前往、村里人相继返乡创业的美丽乡村的?带着这些疑问,5月26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青海省大通县城出发,不到半小时,硕大的“边麻沟花海景区欢迎您”广告牌就映入了眼帘。 详细>>
在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村民多年来一直饮用井水,由于卫生状况、锰等微量元素超标,极易引发疾病。驻扎在东源村的“连心”小分队调研发现,这里的贫困户有三分之一是因病致贫,这与当地地势低洼,地下水容易受污染有一定关系。 详细>>
胡来保的新房子是一座146平米的二层小楼,楼下还有门面房,胡来保正是利用这个条件开起了小卖部。宫前乡党委书记刘茂民说:“我们打算把这一片新房区打造成乡里的一个商业中心,解决乡里贫困户的就业,推动我们乡的脱贫攻坚工作。” 详细>>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的过程中,贫困乡村的孩子是记者特别关注的对象。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后坝完小一年级有20名学生,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午饭后,我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谈理想的主题班会课——明天更美好。 详细>>
5月31日一大早,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石泉县熨斗镇小学时,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进行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不远处的水泥台是他们的小舞台,正在进行着舞蹈表演。小姑娘们穿着半裙和高筒袜,跟着节奏跳跃着,台下的孩子们,有的在用心看,还有一部分按捺不住好动的小身体,动动屁股,做个鬼脸。 详细>>
5月30日是传统的端午佳节,在湖南省省级贫困村——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的易地地扶贫安置点里,第一批搬迁入住的12户当地贫困户,迎来了他们搬新家后的第一个端午节。 详细>>
5月22日,前几天还在飘雪的上滩村终于有了点春意,田野开始泛绿,路旁的柳树林也开始冒出了嫩芽。趁着天好,60岁的吉更来,意气风发地乘坐三轮小货车又出门了。“村里的畜棚项目马上就下来了,很多村民要盖牛棚,肯定需要大量的钢筋,我去周边村庄收点钢筋回来,到时候赚点钱补贴家用。” 详细>>
临近6月,位于三县交界、霜冻期长达6个多月、海拔3100米的上滩村,春意才日渐浓郁。最明显的就是,山上茂密的植被开始泛绿,香柴花、杜鹃花等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争相开放,引来了不少村民采摘欣赏,特别是村里的娃娃。 详细>>
夏支书四顾李园是这个小村家喻户晓的故事,“有这么好的支书,我们发展产业也有干劲!”村民们这样说。事情要从2016年夏德全朋友送的几个李子说起,“这叫香李,别看没几个,几十元一斤呢!”夏德全回忆,那是几个拳头大小的李子,味道甜中带酸,“我吃了以后眼睛一亮,我说这绝对不是咱本地产的李子啊。” 详细>>
“扶贫是一份社会责任,要主动扛在肩上。”5月26日,湖南省衡阳市地税局局长陈云丽到将军村调研精准扶贫,谈起近年来的扶贫工作,“这也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尽的一份力量,体现了对社会的一种担当。” 详细>>
郧西县唯一一名十八大党代表、“回民骄子”,名字在郧西县几乎无人不知晓——他就是魏登殿。魏登殿1954年生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现在是坎子山村的党支部书记。40多年来,他带领村民在一个“绝壁上的山村”凿出一条行车的山路,架起全乡第一条电线,把全村的茅草房改造为砖房。 详细>>
在卫家沟这个偏远山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这里的小学,随着近几年村民的外迁,现在整个学校只剩下了16名学生。在学校采访期间,一个小姑娘引起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注意,她叫郭银娇,今年上5年级,相比同班同学,她明显更瘦小。郭银娇的班主任说,郭银娇患有肾小球硬化症,因为治病,孩子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详细>>
在将军村,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党员自掏腰包,带领家人开山凿路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他,就是被称为“现代愚公”的老共产党员谭尤菊…… 详细>>
他们年过六十,有的头发花白,满面沧桑,却仍然坚守在贫困山村中,每日奔波,帮助乡亲与贫困、疾病作斗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近他们,记录下点滴片段 详细>>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更迭,一代代回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曾经聚集在关口内外的小驿站,慢慢演变成村民居住的土坯房,如今已被连排的民族风情楼取代,陕西、湖北两省对比着建,成了一道风景线 详细>>
这天,代仲兰拿了自家刚刚收获的菜籽,去镇上的油坊榨油,她邀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一起去看看她家的新房子。新房子在池河镇西苑小区,是镇政府为贫困户修建的安置房 详细>>
说起贫困村,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穷、荒凉、黄土、尘沙……大家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这样的电影镜头中。下面这一组,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贫困村实地发回的照片,想必会颠覆不少城市人的“想当然”,刷新大家的“眼界” 详细>>
郧西县唯一一名十八大党代表、“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回民骄子”……在湖北省郧西县, “魏登殿”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晓 详细>>
在五爱村的山沟里,有一家开了42年的小卖部。这么多年来,它一直是这一沟两梁里唯一的小卖部,就坐落在半山腰,在2米多宽的水泥山路旁边。42年,它见证了这个山沟里几乎所有的热闹与寂寥,那些红白喜事,那些孩童嬉闹…… 详细>>
种田能手们身披自制的雨衣在田间忙碌。他们业务熟练,谈笑之间,就栽好一大片。在这里,他们延续着传统的耕种模式,洋溢着浓浓的邻里情 详细>>
《贫困村“一亩地包菜能卖3600元”夸张吗?》晒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详细的采访过程和笔记,解释了:为何湖北坎子山村贫困户代金涛一家“一亩地包菜能卖3600元,三亩地土豆能收入8000元,四亩地玉米能有2000元”。有网友点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扎实,也有网友提出疑问:收入这多,成本是多少? 详细>>
每天吃完早饭,她就离开家,在山间的小路上步行20分钟到村委会上课。“每天9点半开始,我一般提前就到了,省得错过啥内容。”说着,张春花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歪歪扭扭的字铺满了纸面,足足写满了半本笔记本 详细>>
在党湾村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也被一些东西刺痛着,时而喜悦,时而忧伤。目睹村里人真实的生活状况,让我愈发深刻地感到,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紧迫与必要。这些天,我常常想,如果不是这场伟大的全民脱贫攻坚,不知还有多少偏远的农村是被遗忘的角落 详细>>
大家还记得这所穷山村里的“富小学”吗?今天,这里的16名孩子收到了陕州区委办公室送来的儿童节礼物——文具大礼包、篮球、足球、跳绳、跳棋等 详细>>
硖石乡王家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姬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发来自己驻村一年多来的感受。今年37岁、已为人母的张姬在这篇题为《这条路,从不后悔》的文章中,记述了一线扶贫干部的艰辛与困难,也表明了帮扶贫困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与信心 详细>>
一手持毛鞭、一手持望远镜站在山腰上的李存库宛如一位“牛司令”。“养殖牦牛简单,但认牛、赶牛、打防疫针可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李存库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由于牦牛都散养在山上,牦牛的活动范围非常随性,今天在这个山脚下,明天早上可能就爬到4000米的雪山顶上了 详细>>
今天,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谢家洼村村民谢应选骑着摩托车上了村子附近的山,他的车上带着两袋酸枣花,目的地是位于半山腰的三门峡拙雅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基地负责人贾中虎收了这两袋花用来酿花醋,“一斤5块钱,两袋大约50斤”。这一趟,谢应选拿到了200多元的收入 详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没想到,自己蹲点贫困村的一则报道遭遇网友质疑。贫困村种地收入能有这么高?包菜、土豆、玉米能卖这么高价?“种一亩包菜看能出3600吗?玉米一亩出500,你打多少粮?现在玉米不到6角一斤!” 详细>>
“来了,来了!”昨天上午10点半,一辆蓝色卡车载着神秘的客人驶入养殖基地。“坐了一个半小时车,闷坏飞天凤鸡宝宝了!”在养殖基地等候的村民们七脚八手地打开卡车车厢门。顿时,鸡苗啾啾的叫声响彻山林 详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继续深入村中,看到的正是一幅村民干部劲往一处使、山村正在大变样的景象。在村里的河道中,挖掘机不断在河里挖沙子和碎石,这是为麻林河村民建造安置房所备的建筑材料 详细>>
5月18日晚上9点56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从贫困户家采访出来,抬头一看:感觉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来上滩村报到了。什么北斗七星、启明星……数不清了……这里虽然贫穷,但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美景。可惜相机拍不出来,只能尽收眼底了。” 详细>>
驻村蹲点调研,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有机会与村民朝夕相处,看到了山村“夜生活”。记者惊喜地发现,城市里流行的广场舞,如今已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的最爱。跳起广场舞,村里的女人们个个都变得阳光自信了:挺胸抬头,舞姿优美,精气神一点儿都不输给城里人 详细>>
如果不是5年前帮人建房子摔伤了脊椎骨,动手术花去4万元钱,并且至今不能干重活;如果不是老伴因为风湿常年腿脚不灵便;如果不是媳妇给孩子摘樱桃从树上摔落在地,导致半身不遂……陈绍喜相信,他的家庭条件在坎子山村肯定是数一数二的 详细>>
“我对脱贫有信心!我家不但能脱贫,还要争取奔小康。”今天,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委书记曾秀到蟠龙村、上塔村、两冬村、将军村4个湖南省级贫困村看望贫困群众时,贫困户宋勤芳激动地说 详细>>
“儿媳命苦,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好可惜啊!”今天,衡阳市蒸湘区地税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王吉文来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宋长云家,看望其在家的母亲曾凡满与孙子宋志刚。说起儿媳,曾凡满眼里噙满泪水 详细>>
“总书记讲到的鎏金铜蚕,就是在咱们石泉县池河镇出土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于1984年出土于池河镇谭家湾村。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是西北养蚕第一大县。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自古蚕业兴盛,汉代时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西汉时期,这里的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 详细>>
庞启渊是城口县委办公室派驻北坡村的第一书记,扎进村一干就是将近两个年头。北坡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居民分散,胶鞋成了日常工作的标配。累计起来,庞启渊已穿着胶鞋徒步约千余公里,群众给他送上“胶鞋书记”的称呼,把这个外来的驻村干部当做了“自己人” 详细>>
没有人比村支书宁有录更熟悉卫家沟。全村305户零零散散分布在方圆9平方公里的山窝窝里,每一户他都不陌生,“走了几十年了,每一家在哪个旮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17岁当生产队长,然后当村主任,接着当了21年的村支书,65岁的宁有录本该数着手指头等退休。可眼下脱贫工作紧锣密鼓,他白天黑夜地忙不停 详细>>
坐落在大坂山南麓脑山区的上滩村,平均海拔3100米,每年的霜冻期长达6个多月。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在原本就偏僻的小山村,很难寻觅到瓜果蔬菜的踪影。村民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入冬,地里庄稼都没有,更别说瓜果蔬菜了 详细>>
占地2600平方米的飞天凤肉鸡养殖场是东源村今年的又一个脱贫致富项目。村里和龙鑫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龙鑫投放飞天凤鸡苗、提供饲料、做防疫,村养殖场代养。“只要能保证鸡苗存活率在92%以上,这事就能成。”东源村党支部书记饶文辉说 详细>>
眼下是香菇菌棒从转色到出菇的关键期。今天一大早,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店子乡的香菇种植户任建龙,就给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技术员辛伟冬打电话,请他来自己的香菇大棚看一看。曾经,任建龙也是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的一名工人,在种植基地干了两年后,去年,他利用4000元贫困户到户增收补贴和一点个人积蓄,开始自己种植香菇。昔日的老板辛东不但没有不高兴,还给予他很大支持 详细>>
党湾村属2016年脱贫的贫困村之一,距凤冈县城32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63.8亩,经济产业以烤烟为主。全村共14个村民组,人口7651人。村总支下设机关支部1个,组级党支部5个,党员147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党湾村提出并实施了“党建+项目+合作社+社会+农户”的扶贫模式,加速了小康社会进程 详细>>
东源村全村3000多人,其中留守老人199人,留守儿童122人。目前,640人已签约医疗服务。据了解,村里还给患有重病、年龄偏大的老人配发了健康手环,随时监测健康状况。谈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饶开泰认为,不只是乡村医生进村入户,量量血压、测测视力那么简单 详细>>
除去房门上小小的“输液室”和“诊断室”牌子,以及一进院门就能看到的“妇幼知识产前筛查”黑板报,这里和五爱村的其他农家院落没啥区别。这是63岁村医张学坤的家,也是五爱村卫生室所在地 详细>>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每天往返上滩村的挖掘机、搅拌车、压路车等大型机械络绎不绝。这边,挖掘机在整理排水渠系,那边,搅拌车在忙着运送浇筑路面的水泥,每天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响彻整个上滩村。这一切,让72岁的严福成听在心里,喜在心里。 详细>>
5月9日,坎子山村支书魏登殿突然接到远在武汉工作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语气很不好,在电话里“教训”父亲:面对媒体记者,不要夸张事实,有一说一。魏登殿儿子所说的“夸张”,源自他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报道 详细>>
在凤冈县党湾村杉树坝组,有这样一户三口之家,男主人叫王顺江,妻子叫张金芬,儿子叫王标。王顺江和王标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分别属于一、二类残疾,需长期打针服药,导致整个家庭陷入极度贫困。然而,就在常人难以想的病痛折磨、贫困缠绕的境地中,一家人没有“等、靠、要”政府救济度日,而是选择自食其力 详细>>
东源村当地百姓对村支部所在的小院“情有独钟”。这里不仅是为村民办事的服务站,更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大本营” 详细>>
湖南省衡阳县界牌镇将军村山多田少,良田珍贵。近几年,很多年轻人到外地务工或创业,村里一些农田出现抛荒。老人家是个闲不住的人,见农田抛荒,心里难受,一直寻思着如何将自家的水田种好。 详细>>
老弱病残是贫困人口中最困难的群体,也是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重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走访了三个贫困家庭,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详细>>
昨晚,宁从军在猪圈门口的床上睡了一宿。他养的一头母猪刚生了13个猪仔,得一直照看着。宁从军54岁,身高一米六左右,身材瘦小,胆子却大。说他胆大,是因为在卫家沟村,他是为数不多能折腾、敢折腾的人 详细>>
“2015年整户脱贫22户,2016年脱贫27户,2017年拟脱贫35户”。这是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的“脱贫账本”。距重庆市区约400公里的北坡村,由原中溪乡的柏树、安坪、北坡三村合并而成,位于大巴山腹地,典型高寒深石山区,面积31平方公里,约占沿河乡的四分之一。8个村民小组(社),400多户居民中,共有80多户贫困户 详细>>
奔涌不息的池河水,栽种整齐的秧苗,一丛丛长到手掌大的桑叶,以及稍远处层峦叠翠的秦巴山脉,缠绕在山间久久不散的薄雾,这就是陕西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在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声中,小山村的一天开始了。 详细>>
光棍,是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的历史遗留问题,诉说着坎子山的过去,警示着坎子山村的未来。四十岁以上的光棍,坎子山村有15个。光是孟志国家里就占了俩。问起孟志国为何没有成家生子,他羞涩地笑笑,脸颊上的褶皱抽搐了几下,吐出一个字:穷。 详细>>
从上余村小组被称为“幸福大道”的大马路,再到东源村小组的垂钓基地,行经下于村小组,到达前东源村小组的莲藕基地,从西向东,一条绕村环村的景观带逐渐清晰。这正是东源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向。 详细>>
5月8日上午11点左右,上滩村大通三成洋芋良种育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祁三成站在合作社门口欣喜又忐忑。因为一会儿,由青海省西宁市农牧局、林业局、供销联社3家单位联合组成的市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审小组,马上就要来对合作社今年申报示范社工作进行实地评审 详细>>
5月8日,连续下了几天雨的五爱村终于放晴了。村民们都赶着这难得的晴天,在田间地头劳作着。住在山里的贫困户,虽然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种补贴,即便他们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的甚至存在身体缺陷、智力缺陷,仍然没有放弃劳作。田间地头上,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详细>>
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争分夺秒,攻坚拔寨。身处一线的基层村干部如何挑重担、抓落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记录下他们的工作日常。 详细>>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户产生的重要原因。季存儿就是上滩村因病致贫的一个贫困户。回忆起致贫的原因,季存儿惭愧地摇着头,悔不当初,“说起来是病,其实根本就没病”。她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女儿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突然晕倒,送到乡里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癫痫病。 详细>>
站在山之颠,老书记指点他的“江山”,村里哪一块地适合用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哪一块地应该用来稿种植业,哪一条路还需要拓宽延伸,在他心里都有张细致的规划图,这张图里,有坎子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坎子山的每一个老老少少。 详细>>
尽管卫家沟村的脱贫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要找到让其拥有内生动力的脱贫方式还是十分困难,宁群法家就是这样的情况。陕州区委办公室副主任许凤霞是宁群法家的帮扶人。在村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遇到许凤霞时,恰好她要去宁群法家探访,记者便一同前往。 详细>>
五爱村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家里大多剩下的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里的大部分贫困户住在山上,5月5日晚,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1个半小时的山路途中,遇到的大半是65以上的老人家。他们虽然年龄大了,但都坚持在田里劳作,“能做一点是一点”。 详细>>
有人说,干部下乡,驻村帮扶。放空炮,走过场,转几圈,什么样来照着原样走。这话,今年57岁的任超却不以为然,自去年从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十堰分公司)到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驻村后,他计划着一直蹲到退休。 详细>>
今天一大早记者跟随上滩村村民一起徒步两个多小时,来到了海拔3500米的大坂山山脉,找寻大山赐予村民特有的宝贝——冬虫夏草。每年4月底到6月初,冰雪刚刚融化,忙完农活的村民就会上山挖虫草添补家用。从早到晚,运气好、眼尖手快的村民最多一天能挖到40根,少的也有10多根。这也是不少贫困户一年的重要收入来源 详细>>
2016年,东源村贫困户都得到了莲藕种植每户1000元的补助。产业扶贫不仅给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待到荷花盛开,约起来! 详细>>
杨财华的老家住在距离坎子山村村支部十里外的牛头岭,是间老旧的草房,冬天风呼呼地直往里灌,家里水路不通,出门就得翻山,两个孩子去镇上的学校上学,每天来回要走四十里地。能搬到道路便利的地方,住上楼房,是杨财华一家多年的心愿。这个愿望在三年前终于实现了。2013年,坎子山村启动的生态迁移扶贫,为杨财华在交通更通畅的坎子山村新农村建设点安上了新家。 详细>>
在贫困山村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卫家沟村,有一个“富小学”,它的校舍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它也有村里难得一见的电脑、篮球、乐器等。就像硖石乡党委书记段晶所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这个贫困山村里,财政的投入和老师们的坚守,让这里的教育从未贫困过 详细>>
来到卫家沟村任第一书记快两年了,29岁的许晶莹有时候还会希望自己依然没有走出学校,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我大学关系最好的两个室友,现在一个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另一个在以色列读博士后,我在山村里呆着,所以偶尔想起来,会觉得心有不甘。但是更多时候觉得,既然已经来到这里,我就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梦想先放在心里,以后再找机会去实现。” 详细>>
5月3日,连续几天的雨雪天气终于有所好转。傍晚时分,昝满贵姐正在院子里拾掇晾干的中药材。大门口突然传来一声“贵姐,城里来亲戚啦”,贵姐赶忙放下手里活计,出门相迎。原来是西宁城里的赵俊芳来贵姐家走亲戚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