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13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店子乡
眼下是香菇菌棒从转色到出菇的关键期。今天一大早,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店子乡的香菇种植户任建龙,就给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技术员辛伟冬打电话,请他来自己的香菇大棚看一看。曾经,任建龙也是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的一名工人,在种植基地干了两年后,去年,他利用4000元贫困户到户增收补贴和一点个人积蓄,开始自己种植香菇。昔日的老板辛东不但没有不高兴,还给予他很大支持。
对辛东来说,尽己所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是他在店子乡从事香菇种植的动力之一。辛东也是陕州区人,16岁就外出闯荡,一直到2013年,39岁的辛东回到家乡,运用在外学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从事生产。
“在卢氏县(注:属三门峡市)看到家家户户都在种植香菇,但是他们的条件还没有我们老家的条件好,我就有了回家创业这个想法。”辛东说。在乡里的大力扶持下,他创办了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基地发展顺利,现在已有35个大棚,年产香菇60多万斤。
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人正在大棚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自己富不算富。为了带动乡亲脱贫致富,辛东招工时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此举也获得政府的奖补扶持。陕州区店子乡党委书记卫旭辉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于当地的香菇种植户,市里面每个棚奖补一万,区里边每个棚奖补四千。种植户招聘工人时,每雇佣一个贫困户并且年工资在一万八以上的,区里面奖励五千块钱,乡里边再奖补五百块钱。”
图为恒远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除了雇佣贫困群众务工,辛东还鼓励他们学好技术后回家自己种植,并提供全方位服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任建龙和姐姐一起租了两亩地,建起了两个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
对于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辛东的种植基地采取“代种代养”,贫困户利用到户增收补贴购买菌棒后,交由种植基地,基地代为管理,销售后除去管理成本,剩余的收益就归贫困户所有,这样可以确保贫困户零风险、净收益。
图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任建龙。
目前,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合作帮扶、代种代养等模式,辛东的种植基地已经累计带动附近8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