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驻村扶贫·回声】一位妈妈的扶贫感悟:驻村帮扶,我无悔

2017年05月24日 17: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本月初,经济日报社派出8位记者分赴8个贫困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第一时间发回的“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在中国经济网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蹲点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干部群众结成一心拔穷根,展现出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今天,硖石乡王家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姬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发来自己驻村一年多来的感受。今年37岁、已为人母的张姬在这篇题为《这条路,从不后悔》的文章中,记述了一线扶贫干部的艰辛与困难,也表明了帮扶贫困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与信心。现刊载如下

图为张姬(左)在贫困户家中做入户调查

  这条路,从不后悔

  这几天,微信群里到处都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对我区硖石乡脱贫攻坚的报道,看后让人既亲切又振奋,这些身边的故事何尝不是我们这些第一书记工作的动力呢?作为第一书记,作为扶贫干部,我们需要放弃城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承担起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重任,这其中的艰辛和困难,我们深有体会。看着扶贫项目一个个落地,看着村里的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这种成就感督促我们竭尽全力去做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来到王家寨村任第一书记有一年多了。去年4月,我主动向陕州区水利局党委提出申请,到贫困村接受锻炼。当时,我的孩子还小,我知道驻村工作会牺牲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最初我爱人和很多亲朋好友都不理解,后来我反复做工作,他们才同意。就这样,带着上级领导殷切的希望和满腔的热情,我踏上了扶贫的道路。

  当我亲眼目睹王家寨的村情户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来之前我也想过村里的条件不好,但没有想到会这么贫困。从村委大院望去,周围都是山,入户的道路多是狭窄蜿蜒的山路,每逢雨天,山路就十分湿滑,车辆驶过,泥浆四溅。村里离乡里远,周围没有饭店,也没有集市能买菜做饭,大部分时候就是用电磁炉煮面条对付一日三餐,但我没有被困难吓倒,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虽然脱贫攻坚任务很重,但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踏实干,努力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能辜负单位和群众的期盼。

图为张姬到贫困户王俊杰家中了解情况填写信息采集表

  进驻王家寨村后,我对自己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带着爱心去工作。我认为做任何工作,只要是带着一颗爱心去干,就会活力无限,不会感觉到苦。这一年来,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吃住在村组,帮扶在农户,多次放弃双休日,加班到深夜,认真调查,详细摸底,带领村干部一起查找导致贫困的原因,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宣传扶贫政策,争取项目资金,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处理帮扶事务。

  很多贫困户知识层次低,对外获取的信息量小,这导致他们与富裕的地方有着很大差距。我根据村里实际情况,确定要在转移就业增收上下功夫。去年,在第三个全国扶贫日到来时,我带着20户贫困群众去招聘现场,帮16户找到了满意的工作。12月6日,区里举行第二次招聘会,可我的孩子因肺炎住进医院,为了确保招聘会上不掉链子,我把在医院输液的孩子留给家人照顾,陪乡亲去招聘现场。

  白家村组特别贫困户贾双六一家,户主贾双六患脑梗、心血管多种疾病,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儿子早早去世,妻子又常年照顾偏瘫丈夫,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后来收养一女孩,女儿在上中学,家中生活十分拮据。我得知贾双六一家的情况后,多次到他家走访慰问,为贾双六争取到一辆轮椅。

  我来到这里,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良心,更是一次让老乡们改变生活的机会。无论工作多么辛苦,遇到多少困难,我始终记得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我们的工作得到区领导、区扶贫办、我的单位、硖石乡党委政府等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一年多来,我积极争取区教体局项目资金,整修文化广场,增添文体活动设施,新建成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活动场地,让乡亲在劳动之余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我又协调水利局资金,建水池,铺管道,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协调抗旱资金解决吃水问题。目前,路灯安装已进入招标阶段,实施后可显著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的王家寨村,产业规划蓝图徐徐展开,得心惠民举措逐步实施,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本就该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而作为第一书记就要有第一担当,努力助推乡村发展,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我们还有许多规划将在村民们期盼的眼睛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水利局驻硖石乡王家寨村第一书记 张姬)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