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6月6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
在外面打了好几年工,罗长命去年回到西李村乡,在陕州玉露香梨产业扶贫项目找了一份工作。“都是农家活,一天一百块钱,比我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轻松多了,工资发的也及时。不像我以前,在外面干一年,工资都很难正常拿到手。”谈及新工作,罗长命笑得合不拢嘴。
陕州玉露香梨产业扶贫项目是西李村乡引进的重点扶贫项目。“我们做过市场调查,玉露香梨市场需求大,种植效益高,果树都是从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引进的。”西李村乡党委书记刘阳介绍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设计规模1.1万亩,项目建成后,可使西李村乡李村村、吴坑村等村达到人均一亩玉露香梨。“三年进入盛果期,可年产玉露香梨2.2万吨,产值达到1.1亿元,可带动312户1092人脱贫致富。”刘阳介绍说,目前项目已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500亩,其中贫困户流转土地810亩,每亩每年可收入地租450元,还可以通过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每户每年再得400元分红。
罗长命就通过这个项目流转了27亩土地,“除了务工收入,我现在一年光地租收入10000多元,不但脱贫了,可以说奔着致富去了。以前土地没效益,要不是政府出面协调这些高收益作物,我们农民哪里有能力和想法种这个。”
陕州玉露香梨产业扶贫项目是西李村乡通过大型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典型案例。“农村要在土地上做文章,但是传统作物的土地产生效益很低,农户单打独斗,能力有限,我们通过引进大型项目,把乡里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综合开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带动大家一起脱贫。”刘阳说。
图为西李村乡引进的雏鹰黑猪(肖伟/摄)
西李村乡不但在耕地上做文章,还在荒山上大做文章。通过引进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陕州分公司项目,昔日一片荒凉、乱石飞舞的荒山焕发了青春:登上山顶,只见一排排蓝茵茵的猪舍、一片片绿油油的牧草和一群群膘肥体壮的黑猪。“我们的项目是按照年出栏100万头雏鹰黑猪规模设计的,可以带动16村的村民脱贫。” 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陕州分公司总经理丁保全说。
公司对传统的“公司+农户”方式进行了创新,针对农民无技术、缺资金的现实,向农户提供“六统一”服务,即:统一建设猪舍,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一并解决了农户缺技术、资金和产品销路的多重问题。“我们优先承包给贫困农户,确保农户保底年收入2万元,平均收入3到6万元,目前已经先后有1200多名农户加盟养猪。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