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10日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
在凤冈县党湾村杉树坝组,有这样一户三口之家,男主人叫王顺江,妻子叫张金芬,儿子叫王标。王顺江和王标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分别属于一、二类残疾,需长期打针服药,导致整个家庭陷入极度贫困。然而,就在常人难以想的病痛折磨、贫困缠绕的境地中,一家人没有“等、靠、要”政府救济度日,而是选择自食其力,踏实谋生,家中喂养20头牛、15只羊、80多只鸡,按市扬价保守估计,可值15万元。
这是勤劳自立的一家人,用弯曲的脊梁托起不屈的命运。
王顺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王顺江家的小院,只见牛圈打理齐整,鸡仔遍地欢跑,门窗上挂着蜂筒,地上摆放着各式简易盆景,有棵小树中间还以假乱真地放着一盆绿植。想来,女主人热爱生活,充满情趣。
王顺江家中一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摄)
走进屋,却是另一番光景。到处是小型机器设备、堆积的粮食和饲料,还有从地里挖的中药材等。卧房里,什物堆积,床上也放满了物品。王顺江说,他和儿子住在楼上,其妻睡在这里,以便照看院子里的牛。这一家人一心扑到劳作上,没有丝毫享受生活的空间。
由于长期病痛折磨,王顺江的背近乎90度弯曲,然而,他每天像正常人一样奔波劳碌,劲头十足。
王顺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摄)
王顺江一家在困境中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动周遭,也获得了众多帮扶。市发改委为其解决了牛圈建设资金1万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劲松带领县残联送来了物资,嘱托党员干部重点展开帮扶。凤冈鑫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送来免费办理的营业执照。县邮储银行给予10万元贴息贷款。县担保公司还为他们免去了贷款担保费用3000元、代付了每季度近2000元的利息。
王顺江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村干部帮忙联系了一家国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颇有成果的医院,儿子王标要在今年7月13日前去检查,有望得到更有效治疗。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顺江拿出今年3月下发的营业执照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