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张东堂:患癌9年坚守脱贫一线 用生命践行初心

2017年06月05日 10: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27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

张东堂在牛心柿树林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人称“七沟八疙瘩”的四龙庙村,地处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全村10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1364口人散居在27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

  今天,为了采访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我赶到村里。车刚在村委会门口停下,张东堂就出来了。“前几天尿血了,去医院打了两天吊瓶,听说你要去医院采访我,我说还是回来好。”张东堂脸色蜡黄,声音低沉,说话有些吃力,“就算你不来,我也会回来。麦收开始了,作为支书,我得在村里盯着有没有人焚烧秸秆。”

  张东堂今年64岁,是一名膀胱癌患者。他知道自己的病情,也不避讳谈及病情。“癌细胞扩散了,时不时肠痉挛,疼得厉害。每天晚上都要起来五六次,好几年没睡过安稳觉了。”病情越发严重,张东堂现在一天要吃5次药,家里桌子上放着2大袋药品,还有《花椒种植技术》、《脱贫攻坚100问》等书。

  9年前,张东堂被查出患了膀胱癌,医生说治疗理想的话,还能活5年。张东堂认可患病的现实,但是不认命。“查出来以后,我就跟家人交代了后事。但是我也说了,在我死之前,工作不放手。项目刚起步,我必须看到它见效,看到大家脱贫。”

  张东堂说的项目,是2008年四龙庙村引进的石门河漂流项目。依靠村边石门河的天然优势,张东堂希望通过引进这个项目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开业那天,他兴奋地从医院赶回村里,参加“开漂仪式”。然而现实很残酷,开业才2个月,一场洪水将漂流设施全部冲毁。“水大得很,看着房子在水里忽上忽下,然后被冲走。我心里想,里面多少船,多少背心,把我气哭了。”张东堂又进了医院,做了一场手术。但是他没有垮掉,出院后,村里依然随处可见他的身影。2013年,一家企业决定投资重建“漂流旅游”。重建期间,张东堂在工地和村民一起挥汗如雨赶工期,“这个项目是村里大规模脱贫的开端,我必须让它办好。”2014年夏天,漂流项目重新开业,游客纷至沓来,45个村民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全村还发展出30多户商贩和3户农家乐宾馆,村集体每年也有了2万元收入。

  张东堂不满足,他要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外出考察后,他开始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牛心柿、花椒和连翘。开始村民们都观望,他自己带头种,在流转的荒山上种下了5亩牛心柿、100亩连翘和100亩花椒,很快,大家纷纷跟进。如今,3000亩经济作物长势喜人,他带着我走进地里,摸着牛心柿的枝头,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我们把这个种好了,50年不返贫。”

  在四龙庙村,李桂锁一家最困难,张东堂去的也最多。为了让李家脱贫,张东堂带着李桂锁去十几户村民家做工作,劝说他们把荒山流转给李桂锁,流转完成后,他自己出了3000块钱给李桂锁买花椒树苗。李桂锁说:“支书病成这样,还天天来我地里看,我也没啥好说的,干不好对不起他,干好了我也带动乡亲们脱贫。”

  张东堂说,9年来,他把每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让四龙庙的乡亲们脱贫。张东堂小时候家里穷,8口人4件衣服,谁出门谁穿。后来他有机会去当兵,但是自己犹豫不定,一位乡亲极力劝他去,“他说当兵就有好衣服穿了。我走的时候,乡亲们敲锣打鼓给我送行。那一天我就立下志向,我要回来,带领大家脱贫” 。

  带着病身在山村里忙碌了9年,张东堂跟我说,他现在终于觉得累了。“四龙庙村这个支书,我今年应该是最后一年当了。现在村里的情况好了,我退下来也放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