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因户施策 藏族贵姐脱贫有望了(组图)

2017年05月04日 18: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吉蕾蕾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3日

    地点: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     

  5月3日,连续几天的雨雪天气终于有所好转。傍晚时分,昝满贵姐正在院子里拾掇晾干的中药材。大门口突然传来一声“贵姐,城里来亲戚啦”,贵姐赶忙放下手里活计,出门相迎。原来是西宁城里的赵俊芳来贵姐家走亲戚了。

看到省城里的“亲戚”来了,昝满贵姐连忙上前去迎亲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赵俊芳是青海省西宁市卫生监督所的支部书记,认贵姐这个亲戚已经有5年。看到亲戚来了,贵姐眉心舒展,笑容满面的拍了拍手上的灰,连忙上前拉着赵俊芳的手往屋里面请。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位于青海省大通县向化藏族乡的上滩村,坐落在大坂山南麓脑山区,平均海拔3000米。全村251户,有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地处偏僻,观念陈旧,又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限制,村民多以土地为生,兼放马,养几头牛、几只羊、几只鸡维持日常开销,是一个典型的高海拔、可农可牧的贫困村。

  藏族贵姐家就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一个贫困户。丈夫马得库体弱多病,患有肺心病,常年服药,不能从事重劳力,每年的药费要3万多元。一儿一女还都在上大学,每年学费也要1万元左右,家里的所有负担都落在了贵姐身上。一边要照顾患病的丈夫,一边又要为生计忙活,46岁的贵姐看上去特别苍老。

回忆起这些年家里的困难,昝满贵姐忍不住流下眼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让贵姐欣慰的是,尽管家里困难,但儿子女儿读书都特别好,而且懂事孝顺。“女儿的生活费都是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挣的,有的时候有点余钱还会补贴家里。”贵姐谈及女儿脸上露出了丝丝骄傲,她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当年,女儿刚考上青海大学,由于家里特别困难,弟弟也要上学,女儿不忍她太操劳,曾提出,“要不我就不上学了,把我嫁了,能要点彩礼,给家里添些补贴”。贵姐说,“我坚决没同意,我们这辈已经很穷了,他们不能跟我们一样,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

正直春耕春种,上滩村第一书记来到贵姐家的田头看看贵姐还有没有什么困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上滩村第一书记周丹文知道贵姐家里情况后,积极帮助贵姐申请帮扶政策,因户施策。一方面,通过青海省出台的“一联双帮三治”的扶贫工作机制,协调联点帮扶单位西宁市卫生监督所,与贵姐家结对认亲,发挥行业扶贫优势,实施医疗救治帮扶;另一方面,为了盘活贵姐的生计,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贵姐贴息贷款了3万元发展药材生意,今年又申请了人均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发放西门塔尔杂种母牛3头。此外,去年,周丹文又帮助贵姐家申请纳入了低保贫困户,每年每人可享受2016元的补贴,儿子女儿也申请到了1.2万元的大学生困难救助。

养牛是贵姐家的重要收入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回想起揭不开锅的日子,贵姐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她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2015年丈夫住院就住了5次,家里的所有积蓄全部花掉,还欠了不少外债,困难得连电费都交不起,“如果不是村里周书记给我们家申请了帮扶政策,脱贫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不会攀上省里的亲戚,日子估计早就过不下去了。”

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贵姐申请到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去年通过收购药材赚了1万多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如今,女儿在青海大学读大四,今年就要毕业了,由于成绩优异目前已经被山东东阿阿胶公司聘用了。儿子今年19岁,今年也将从西安医药科技职业学校毕业,现在正在杭州一家药企实习。“儿子女儿终于可以自己赚钱了,这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贵姐说,尽管去年底丈夫的去世给家里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是苦日子也算是熬出来了,去年收购药材赚了1万多元,今年还准备参加养鸡合作社,“估计今年脱贫应该没有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看到亲戚要走,为了表示感谢,贵姐拿出自己缝制的鞋垫送给城里亲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摄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