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15日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
驻村蹲点调研,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有机会与村民朝夕相处,看到了山村“夜生活”。记者惊喜地发现,城市里流行的广场舞,如今已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的最爱。跳起广场舞,村里的女人们个个都变得阳光自信了:挺胸抬头,舞姿优美,精气神一点儿都不输给城里人。广场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农村妇女的精神解放更是意义重大。
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里是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五年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的路面,也没有像样的房屋,更谈不上文化娱乐广场。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村民生活的艰辛程度是我们这些外乡人根本无法真切地体会到的。
如果说要想物质富,必须先修路的话,那么,要想精神富,就必须先修文化广场。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村里人逐渐富裕起来,有了硬化的道路,也纷纷盖起了砖房。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村里人有了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群众的渴望就是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凤冈县永和镇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把建设群众文化广场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作来抓。
凤冈县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地貌,在村里要开辟一块平坦的地方跳舞,需要修建出一个坪坝。自2013年以来,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自我筹资谋划建广场,干部们因势利导积极给予扶持和帮助,使一个个漂亮的广场镶嵌山间,成为美丽乡村最靓丽的风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蹲点所在的党湾村目前有3个广场,1个是项目扶持,2个是群众自筹资金兴建。
图片中的这个广场,是位于党湾街的幸福苑文化广场,是遵义市发改委帮扶项目,2016年修建并投入使用,占地4287平方米,共用资金近200万元。广场上有活动室、太阳能灯、健身器材等,如今也是村里重要的集会场所,是镇里的党性锤炼基地和干群大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看到的这个后坝文化广场,是群众自筹、上级帮扶和社会帮助项目。这个广场的兴建,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为了修建这个广场,后坝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响应,一个晚上就捐款13万多元。这件事已传为佳话,显示了后坝村民积极主动改变生活状况的信心和勇气。
依河修建的党湾村后坝组村民广场,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1800平方米,群众集资161042元,省监狱管理局帮扶50000元现金、20吨水泥,体育健身器材由县委组织部协调县文广局解决,太阳能灯由市发改委解决,近300平方米墙绘文化由当地社会人士免费绘制。这个广场的自发修建,不仅使这个村有了活动场所,而且进一步凝聚了后坝村民。
大家吃过晚饭,聚集到广场,跳舞、聊天、健身,村干部还能利用这个场地跟村民开开会、议议事。广场旁边的会议室也是基层党建的阵地,村民议事的场所。小小的广场,已成了凝聚村情民心的大平台。人与人之间增进了感情和友谊,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建设好文化娱乐广场,已成为脱贫致富十分重要的内容。
目前,永和镇共建设文化广场9个,其中,双山村建2个、鱼塘村4个、党湾村3个,仅仅永华社区暂时没有。
这里就是永华社区所在地,永和镇里的一条老街。每天傍晚,居住在这些门面房里的女人们就会在自家门前跳起广场舞。摩托车、汽车,还有行人,不断地从她们身边经过,显而易见跳广场舞的环境太差了。但是,她们依然跳得很投入,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镇干部介绍说,为适应当前脱贫形势需要,结合县委组织部阵地建设要求,目前永华社区已经选好广场修建地址,完成征地,即将动工修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是在距离党湾村5公里的永和镇社区。请大家别忽视了在县乡之间还有小镇的居民,村里都有漂亮的广场了,地处夹心地带的小镇却还没有,这里的居民也强烈渴望有自己的文化娱乐场地。
脱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文化是更重要的内容。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真正的脱贫奔小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