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40岁农妇张春花上学记:俺的人生不只孩子和田头

2017年05月25日 1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25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卫家沟村

  最近一个月,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卫家沟村村民张春花每天都忙着到村委会上课。

  为了让搬迁的贫困户在城区落脚后能稳定就业,陕州区扶贫办组织了职业技能培训。卫家沟的妇女们一改往日没事就坐在村头闲聊天的习惯,纷纷跑到村委会听老师讲家政服务课。张春花是她们当中最积极的人之一。

图为张春花的教学用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每天吃完早饭,她就离开家,在山间的小路上步行20分钟到村委会上课。“每天9点半开始,我一般提前就到了,省得错过啥内容。”说着,张春花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歪歪扭扭的字铺满了纸面,足足写满了半本笔记本,“老师讲得很认真,我听得也认真,我小时候没上几天学,40岁了还能有人教点东西,机会很难得。”

图为张春花的课堂笔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小时候,张春花没有机会接受太多教育。“家里兄弟姐们五个,我最小。那时候我家里很穷,我妈身体也不好,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我初二没上完就辍学照顾我妈。我这个文化程度,一般的字都认识,但是再高级点的知识就不会啦。”张春花笑着说。

图为张春花(前排左二)上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辍学以后,在闭塞的山村里,年轻的张春花仿佛看尽了自己一生的轨迹,对她来说,卫家沟几乎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张春花的丈夫是同村人,比她大2岁,从小没了妈,村里人看他们都很可怜,就撮合他们俩。张春花22岁那年,两人结婚了。在这个山村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是每个女人最大的使命,也纠缠着她们的人生,张春花也不例外。结婚以后,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她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每天早上6点起来以后,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娃和下地干活。最重要的就是给娃做饭和接送娃上学,村里的妇女基本都是这样”。

图为张春花做午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这样的日子过了近20年,外面的世界对张春花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今年已经40岁了,张春花从没有离开过三门峡,“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三门峡市里了,孩子小,老人身体不好,出不了远门,再说外面的东西我啥都不懂,出去也心慌”。

  去年,按照村里建档立卡的结果,张春花家被划定为贫困户,按照扶贫政策,她家将搬到城区的郭家社区,住进新楼房。张春花觉得这一切都有点不真实,“我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在这个山窝里了,没想过还能去城里住,最让我开心的就是娃有机会见世面,我不能再让娃在山沟里呆一辈子”。

  但是,张春花也担心搬到城区后生活成本升高。“啥都要买,啥都贵嘛!我得找个工作挣钱,再让俺对象自己挣钱就不行了。”从没出过远门的她对未知的生活也充满疑虑,“村里出去打工的妇女回来,我就去问她们,外面干活难不难,都说不难,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她们都能干,我想我也能干吧,最起码总得试试,只在家里发憷,肯定啥也干不成”。

图为卫家沟村民听培训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当地政府想在了前头,请来老师给村里的妇女们上职业技能培训课。听到这个消息,一心想在城里站住脚的张春花立刻就来了。“在卫家沟也找不到工作,现在搬到城里,工作机会就多了,但是没有文化干啥都不行,来这上上课,学学人家怎么做的,我搬过去以后当个保洁员、月嫂啥的。”

  一个月来,张春花从不缺课,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晚上回家忙完后,还要掏出课本复习一下。“开始我以为当月嫂就是做饭、打扫卫生,应该很简单,上了课才知道那么多细节要注意。单说这个仪态,怎么样能干净大方,我以前就没想过这么多。还学了家庭医生课程,以前哪懂这些。这个是服务业,得让人家满意,跟自己在家干活可不一样呢,不能那么随意。”

图为张春花走在回家的路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下个月,培训学校会组织考试,通过考试的人便可以拿到家政服务职业证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问张春花,有信心通过考试吗?“当然有了,我可是个好学生,这一个月没白学。”说完,她哈哈大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