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我和村里的孩子们

2017年06月08日 0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6月7日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 

  贫困山区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地处贵州偏远山区的党湾村,目前有2所小学,其中后坝完小是只有一个班的分校,现在是一年级,共有20个孩子,年龄在6岁到9岁之间,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黎雪家门前和她家人的合影(汤莉/摄

  在党湾村的这些日子里,我跟后坝完小的这20个孩子亲密接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孩子们都很单纯,通过家访和交谈,我发现很多孩子的生活状况令人揪心:有的孩子身患疾病,没钱看医生;有的孩子因为母亲改嫁心生怨恨;有的孩子特别乖巧,却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里……

  这些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课外书、动画片、玩具,更谈不上旅游,他们基本上都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山村。他们大多数的生活状况是:下地干农活、管弟弟、管妹妹、洗碗、扫地,上下学独自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没有父母的陪伴,甚至一个老人要同时照管几个孩子。

  与同龄的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的阅历和见识要少很多。我问他们喜欢看什么电视,喜欢玩什么玩具?几个孩子的回答都是:不喜欢。我问他们喜欢看什么书?有的孩子说是语文书,有的孩子说是数学书,再无其它。我问他们喜欢吃什么?孩子们说的基本上是白菜、洋芋,还有西红柿。

  在孩子们的家里,我看到了电视机,但上面落了一层灰尘,大人说没时间看电视。家里除了床铺和村里家家都有的那种炉子和餐桌一体吃饭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其它家具。一般一个大人和2个孩子睡在一张床上,孩子没有独立的房间,甚至没有一个单独的睡床,家里看不到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家的感觉是空旷和凌乱的。

  了解越多,我就越加心疼这些孩子们。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跟吴波校长商量后,我决定在六一前夕给孩子们上一次谈理想的班会课。

  我们把班会的主题定为《明天更美好》。我问孩子们:我们怎样做明天才会更美好呢?孩子们整齐地回答:不知道!这回答出乎预料,却很真实。班会上我跟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每个小孩都要有一个梦想,想像自己长大以后要变成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这就是理想。有了目标,我们就知道每天的学习和成长是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吴垚毅同学的理想是长大想当兵(汤莉/摄

  班会开得很热烈,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宣告自己的理想。然而,每每问到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时,没有一个孩子能告诉我答案。想当明星的孩子,说不出一个明星的名字,不会唱一首喜欢的歌。想当宇航员的孩子,不认识一个航天英雄,不知道宇航员干什么。

  我还邀请了家长来旁听班会,其中一个女孩的妈妈来了,她的家庭条件应该是比较好的。孩子告诉我她长大了想当医生,我问她为什么想当医生呀?她却一语不发地哭了起来。妈妈在后面急得想捅她,让她回答老师的问话。我反复耐心地询问为啥哭,是不是想起了伤心事,是不是家里亲人生病?她哭得始终说不出一句话来。后来我了解到,她没有啥伤心的事,也许对这个小女孩来说是太紧张了,或者是她第一次宣告自己的理想太激动了。

  我们每天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地学习,我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对不对?孩子们整齐地回答:对!这次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欣慰。

黎雪(右)在纸卡上写下理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汤莉/摄

  一个月的蹲点调研已经结束了,但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孩子们的身影和表情。想起带我去家访的小女孩没穿袜子脚面被划出的两道血痕;想起那个因为委屈和怨恨而挂着泪花的小脸;想起那对小姐妹换上老师送的粉裙子,跑到山顶张望我,看到我终于向她们家走来时那欢快的表情……那一刻,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因为时间太晚而放弃这个家访,否则对孩子们该是多大的伤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和吴波校长(右)来到吴婷丽和吴婷婷的家(汤莉/摄

  孩子们是那样的纯真无暇,却困在大山深处,我多想让他们在同一蓝天下,享有同样的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帆)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