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坎子山村的光棍们 一个“穷”字误终身

2017年05月10日 10: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9日

  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

  光棍,是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的历史遗留问题,诉说着坎子山的过去,警示着坎子山村的未来。

孟志国和下身瘫痪的老母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四十岁以上的光棍,坎子山村有15个。光是孟志国家里就占了俩。

  今年59岁的孟志国,村里人给的风评是:孝顺、忠厚、勤快。看到有人经过家门口,他总会站起身,走过去和人家说几句家常。81岁的母亲前年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孟志国终日守候左右,伺候老母亲吃饭、喝药、如厕,事无巨细。

  问起孟志国为何没有成家生子,他羞涩地笑笑,脸颊上的褶皱抽搐了几下,吐出一个字:穷。

  是有多穷呢?穷到一家六口人挤在不足五十平米的土房子里,冬天灌风、夏天漏雨,穷到大年三十能吃一顿玉米糊糊就是“好生活”,穷到“衣服不能遮羞丑”。因为穷,孟志国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帮着家里放牛。到十三四岁时,去生产队劳动,一天挣5个工分,能换两三斤玉米棒子。

  长到二十几岁,到了婚嫁年龄,媒人登门说亲,见了三四家,均因对方嫌弃家穷,没成。孟志国决定退而求其次,给人家做上门女婿。相到陕西省镇安县一家人,上门待了几天,没被瞧上,不了了之。渐渐地,门庭冷落,媒人不再来,年龄蹉跎,这一蹉跎,就蹉跎至今。

  二弟孟志仁的婚姻更具戏剧性,当年村里流行换亲,张家的女儿嫁给王家的儿子,换来王家的女儿做张家的媳妇。本来说好孟志仁和妹妹对换到同村的刘某家,到了节骨眼上,刘家的女儿却不肯嫁过来。血气方刚的孟志仁一气之下,再也不肯重提婚事。

  三弟孟志诚稍微好点,去邻乡做了上门女婿,对方是二婚,和孟志诚至今没有生儿育女。

扛着锄头出门做工的刘安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坎子山村另一个光棍,今年53岁的刘安山,大半生都在学着如何和亲人告别。1979年,年仅十几岁的姐姐,在山上打猪草时不慎摔下山崖身亡。1982年,刘安山刚刚18岁,母亲就患病去世。1996年,三十出头的二弟,在矿山遭遇塌方遇难。1998年,二十几岁的三弟,从矿地回家途中遇交通事故死去。又几年,年迈多病的父亲终于也撇下刘安山一人,撒手人寰。

  一一送走了至亲,刘安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年轻时,因为贫穷和个性老实被耽搁的婚事,现在也已不作念想。三年前,坎子山村委在山下整出一块地,帮助刘安山从山上搬了出来。从此,守着两亩地和两室一厅的新居,空闲时在附近做做副工,刘安山维持着生计。

刘安山的新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今年8月,魏志国一家也将搬进新家,去年,坎子山村将魏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占地75平方米的新房正在开工建设。

  当光棍们老了,谁来给他们养老?这是坎子山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村支书魏登殿说,一方面,国家各种政策在兜底,比如,魏志国一家享有低保、养老保险、退耕还林补助和粮食直补等政策,一年能有近5000元。另一方面,针对无依无靠的空巢老人,坎子山村建设了16套保障房,配置耕地,免费入住,集中安置,集中养老。

邹克能和他的保障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50岁的邹克能,刚刚搬进了保障房,拥有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和一间客厅,显得颇为宽敞。忙时种种地,闲来去左邻右舍串串门,虽然膝下无子女,但也不至于太寂寞。

坎子山村为无依无靠的老人建设的保障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光棍现象的根源,往往都是经济问题。要让历史不再重演,让年轻人不再被迫光棍,让老年光棍不用担心老无所养,说到底,还是得依靠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改善农村与农民的经济状况。而这,正是目前坎子山村努力的目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