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经济日报总编室党总支捐助石泉县熨斗镇贫困学生

2017年06月01日 15: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6月1日 

  地点: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 

  5月31日一大早,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石泉县熨斗镇小学时,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进行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不远处的水泥台是他们的小舞台,正在进行着舞蹈表演。小姑娘们穿着半裙和高筒袜,跟着节奏跳跃着,台下的孩子们,有的在用心看,还有一部分按捺不住好动的小身体,动动屁股,做个鬼脸。老师说,明天天气预报有雨,得抓紧时间让孩子们把节过了。

  几年前,村里的小学校都撤并到了镇上,熨斗镇小学的1000多名学生中,有近500名贫困生——这是石泉县最偏远,也是贫困率最高的一个镇。记者这次来熨斗小学,是带了蹲点出发时部门领导专门交代的总编室党总支的一万元党费来的,领导说,秦巴连片山区,采访时肯定会遇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要为他们尽一些我们党总支的绵薄之力。

经济日报总编室党总支将一万元党费分装在10个信封中,每个信封里装有1000元慰问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当地教育部门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9年义务教育实行以来,孩子们的学费、书本费都不用自己花钱,学校也为住校的贫困生免去了住宿费。对于他们来说,1000元就够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了。记者在500个贫困学生中中选了10个家里特别贫困的,作为这次接受捐助的对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石泉县熨斗镇小学。

  在操场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见到了接受慰问的10个孩子。10个孩子来自9个村子和3个年级,6个男生4个女生,他们怯怯的,规规矩矩地站成两排。记者忙把他们拉到树荫下,告诉他们身份和来意,祝他们节日快乐。四、五年级的小孩子,都很懂事,说话间,已经有几个小朋友眼眶泛红了。

经济日报总编室党总支捐助的10个孩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穿着黄色裙子的女生叫月倩倩,四年级,当天是表演节目的小演员,老师给她画了蓝色的眼影,看上去可爱极了。老师私下告诉记者,倩倩的爸妈在她出生没多久就离婚了,妈妈去外地打工后就再也没见过,爸爸在去年用电夹子打野猪时误伤了自己,去世了。倩倩现在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记者在他们位于熨斗镇高兴村的土坯房里见到了两位老人,爷爷自豪地说,“孙女学习好啊,只要她想学,他们都尽力供她上学”。然而两位老人都60多岁了,家里的收入全靠种地,这种艰辛不是我们能体会的吧。

图为月倩倩的爷爷月善银,月倩倩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这是记者在给他看倩倩在学校的照片。

  个子最小、站得笔直的男孩叫张林忠,10岁了,比同龄小孩矮了一大截,也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他小时候煤气中毒,身体和智力发育都受到了影响。记者去他家里时,在旧房改造过程中的房子还能看到它的旧模样。受孩子父亲所托专门赶来的先联村第一书记周国利告诉记者,孩子之前是年迈的爷爷在照顾,去年爷爷去世后,家里就剩下了他和爸爸两个人,爸爸为了生计经常出去打零工,“连旧房改造,都是孩子请了几天假在经管。”

图为10岁的张林忠(左二)的家,爸爸在外面打工还没回来,驻村第一书记周国利(右一)代领了慰问金。

  前排右二那个白白净净的女孩子是罗清清,她家住得最远,记者从镇上乘车,用了两个小时到了她家在的半山腰。步行20分钟通过一条刚刚铺好路基的,沿山而建的两米多宽的土路,才看见了他们修在山坳里的土坯房。清清的妈妈热情地邀请记者坐下,用普通话问候和感谢着。后来我们才知道,清清的妈妈患有严重的羊癫疯,发作的频率很高,也是这个原因,清清在小时候被误摔到了火盆里,在脸上留下了很明显的疤痕。

图为罗清清的家。

  10个孩子,只有1个还有健全的家庭;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我们有些痛恨那些看似巍峨的大山,又被那些因大山围困的贫穷和艰难敲打着心灵。当天下午,我们去到了每个学生的家里,把慰问金交给孩子们的家长。他们无一例外地对我们的帮助感激不已,他们说你们总编室有心了,谢谢。他们把我们送出好远,招手叮嘱着“下次再过来一定不要这么匆忙,要来家里吃饭”。下山的路,我们走得疲惫而沉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

图为接受捐助的学生家长。

图为熨斗镇中河村学生刘登江的父亲刘兴才领取慰问金。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