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贫困村里的“贫困书记” 一间土砖房住了40年

2017年05月26日 16: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25日

  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

  郧西县唯一一名十八大党代表、“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回民骄子”……在湖北省郧西县, “魏登殿”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晓。

  魏登殿是郧西县坎子山村的党支部书记,40多年来,他带领村民在这个“绝壁上的山村”凿出一条行车的山路,架起全乡第一条电线,把全村的茅草房改造为砖房……近两年,他又动员村民做起养殖、种植业,加工业、旅游业,修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村里引进几百万资金。昔日,穷在深入无人住的小山村,如今却正成为脱贫表率。

  在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村支书之前,我们先去他家里走一趟。

图为魏登殿走在回家的路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图为去往魏登殿家的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一条不能称之为路的路,一间简陋的土砖房,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电视机和冰箱。这就是魏登殿的家。

 

图为魏登殿的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图为魏登殿和妻子马胜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图为魏登殿妻子马胜英在厨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图为魏登殿家的玉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魏登殿1954年生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

  父亲因病早逝,和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相持长大。

  住的是草房,冬天灌风,夏天漏雨。没饭吃的时候,连树皮也扒过。

  那时候,想看一眼山外的世界,何其艰难,唯一通往村外的小路,一尺多宽,嵌在笔直的悬崖上。从坎子山到郧西县城,要走整整3天。

  如此,长到16岁。魏登殿被义务征兵去了武汉。5年后,从部队复员回乡担起村党支部副书记。

  从繁华的省会城市回到闭塞的山村,强烈的对比让贫穷变得如此不能忍受,21岁的青年心痛、不甘,改变家乡的愿望,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发芽、生根、最后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他人生的信仰,是他一辈子的执念。

  修路,最是当务之急。1977年,魏登殿3次奔赴县城,找到分管交通的领导,费尽口舌,争取到打通山路的“第一桶金”。带领大家肩挑、背驮、手刨。近一年后,一条5公里“之”字形盘山公路建成,此后几经拓宽、延伸。至今,坎子山村已修通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

  由于缺水,坎子山人祖祖辈辈在山坳就地挖掘蓄水坑,人畜共饮,一旦天旱,只能走到10里地外的泉水洞肩挑手提。1997年,魏登殿争取到政府投资、村民集资,筹集上百万元修筑水窖,筑成110口大小不一的水窖,分布在坎子村各家各户,润泽着坎子山的沟沟坎坎。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坎子山村的照明工具还得依靠煤油灯。1992年,魏登殿跑到相邻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反复恳请,征得对方同意“借电”,在村里架上48根8米高的电线杆,家家户户迎来了光明,村里人第一次看上了传说中的电影。

  在坎子山任村支书的40多年里,一穷二白的魏登殿,为村子引进了几百万的资金。曾经破败的坎子山村,变得生机勃勃,遍地在翻新。

图为魏登殿给村民解疑答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也不是没有被质疑的时候。当年借电所用开销11万元,有村民觉得费用过高,怀疑魏书记抽烟,“是不是钱让烟烧了?”传言进了魏登殿耳朵,他向乡政府提出查账申请,经乡人民法庭庭长调查,招待技术人员的香烟开支仅25元,全部发票有据可查,账面不存在任何问题。自此以后,魏登殿彻底戒烟,25年不抽一根。

  也不是没有被埋怨的时候。因为常年为村奔波,魏登殿家的农活,几乎全部落在了老伴马胜英的肩上,经年累月的劳累给马胜英留下诸多病根,腰椎盘突出、风湿、心脏病……说到艰辛处,马胜英拿出纸巾抹起了眼泪。

图为魏登殿看望贫困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40多年与贫穷的斗争,让魏登殿意识到很多问题,不停思考,坎子山如何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产业,是魏登殿坚信的脱贫之本。他带领村民养殖648头牛、3200只羊,种起土豆、苞菜和玉米,种植5000亩华山松,还把美在深山无人识的坎子山村推到世人面前,做起乡村旅游。

  2012年,魏登殿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进京时,他带的2件礼物引起大家围观:乡亲的笑脸和坎子山的菜。沉甸甸的苞菜、金黄的玉米棒、敦实的土豆,透过央视镜头,在全国人民面前做了个免费广告。魏登殿希望坎子山的种植能有更多销路,高山蔬菜产业能带动更多人脱贫。

  有人说“魏登殿”这个名字取得好,注定老魏要去首都看看。虽然见过了各种大场面,被全国媒体争踊报道,这位老书记还是一如既往的质朴。走在路上,看到有倒掉的树枝,他会直接背回村部,用做柴火。有石头挡在路中间,他用树叶包起来,扔到一边。村里老老少少都喜欢他,照了面,停下来,打个招呼,寒暄几句。有游客认出了他,要合影,他就笑呵呵凑在镜头前,摆个pose。

路上看到倒下的树枝,魏登殿随即背回村部当柴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年纪大了,多病缠身,魏登殿有时也会喊累。但40多年来,他的梦想简单纯粹,所思所虑,始终不过是坎子山村宽敞的大道和村民幸福的笑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