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年轻的驻村干部:“干到啥时候,听组织安排”

2017年05月05日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3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卫家沟村

徐肖辉和许晶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摄)

  来到卫家沟村任第一书记快两年了,29岁的许晶莹有时候还会希望自己依然没有走出学校,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我大学关系最好的两个室友,现在一个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另一个在以色列读博士后,我在山村里呆着,所以偶尔想起来,会觉得心有不甘。但是更多时候觉得,既然已经来到这里,我就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梦想先放在心里,以后再找机会去实现。”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卫家沟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地处偏远山区,地势崎岖,土地贫瘠,资源贫乏,全村305户1128口人,人均耕地仅一亩,没有任何产业支撑,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2013年,许晶莹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林业局工作。2015年7月,她被安排到卫家沟村任第一书记,当时,她的孩子只有八个月大。“当时我们区里有政策,要求2013年以后参加工作的硕士生都要下基层,我就被安排到了这里。”

  来到卫家沟村,第一个给她下马威的是“缺水”。“当时我们领导送我过来,突然跟我说,你注意到没有,村里没有水龙头,我这才发现确实是这样,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要去别人家里挑水喝。”

  另一个让许晶莹觉得十分困难的问题就是上厕所,“刚来时我住在村委会大院里,里面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走出去很远。特别是晚上,没有路灯,所以我都不敢出去,晚上就尽量不喝水。”

  第二年4月,31岁的陕州区委办公室干部徐肖辉作为驻村扶贫干部,也来到了这里。“我在区委办公室工作,我们区委办公室分包卫家沟村很多年了,2016年4月开始派出扶贫工作队,领导想派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想了想就同意了。”

  过得了自己的心理关,但是家庭关不好过。徐肖辉的孩子只有三岁多,来到卫家沟村工作意味着要牺牲很多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刚跟家里说要来的时候,我妻子不是很同意,觉得孩子很小,来这里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后来经过我反反复复做工作,最后她同意了,觉得既然是组织安排的,对我也是一个锻炼。”

  徐肖辉加入后,许晶莹觉得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容易多了,“特别是我们来自不同单位,各自领导都很支持,我们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区委办和林业局都可以给我们帮助,对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对许晶莹来说,扶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让村民平和地对待扶贫工作一直是一道困扰她的难题。“村里的乡亲们家庭条件普遍都不好,差别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必须按照严格的贫困户标准进行划分,有些家庭在这条线上面,就不能享受扶贫政策,有些人看到邻居享受到了,自己没享受到,就觉得心里不平衡,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徐肖辉则一直在思考怎么提升村民的精神气,让他们有脱贫的主动积极性。“个别村民会有惰性,比如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他不是很想去,跟他沟通给他鼓劲的时候,他会找一些别人有背景他没有之类的理由,但是经过我们各种方式的努力,这种情况在好转,村民们的心态都开始变得比较积极。”

  如今,两位年轻的驻村干部已经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入户的时候,经常会被村民要求留下吃饭。听到乡亲们说‘辛苦了’之类的话也越来越常见。”许晶莹说。

  按照原先的政策,许晶莹的驻村期限是两年,到今年7月份结束,“但是看现在的情况,我觉得什么时候结束不好说,如果说要等明年实现脱贫目标再走,那我就干下去。”对此,徐肖辉的态度也很坚定,“干到啥时候这件事,听组织安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