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吃旅游饭,把好山好水变成“金山银山”

2017年05月10日 13: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9日

  地点: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

  奔涌不息的池河水,栽种整齐的秧苗,一丛丛长到手掌大的桑叶,以及稍远处层峦叠翠的秦巴山脉,缠绕在山间久久不散的薄雾,这就是陕西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在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声中,小山村的一天开始了。

奔涌的池河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咱们这山好水好,你们大城市来的人羡慕着呢。”和老乡聊天,他们总要聊聊这里的好山好水。池河从东到西绕村而过,是汉江的支流,也是“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水源地,岸边绿草青青,干干净净。不远处的山上,一脉清泉自龙王沟缓缓流下,汇入池河。

  五爱村人均耕地面积不算多,大部分是坡地,但这里的土壤“种啥都能长,虽然不多,基本也够口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村里看到了油菜籽、玉米、胡豆、水稻等农作物,以及香椿、樱桃、李子、枇杷等经济作物。蔬菜和稻米入嘴品尝,有“小时候的味道”。老乡说,这里土壤好、空气好,“天然无污染”。

五爱村的荷塘景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十天高速在五爱村设有出口,316国道也从五爱村经过。优越的生态环境,加上便捷的交通,让五爱村萌生了吃“旅游饭”的念头。

  在村口150亩的荷塘里,片片嫩绿的荷叶日渐舒展,各色的蜻蜓、豆娘穿梭飞舞其间。荷塘里设置的行人步道和观景亭,显示此地的景观用途。池河镇人大主席何毅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池河镇专门请北京的华诚博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为五爱村制定了“美丽乡村旅游规划”,其中就包括荷塘月色景观带、采摘大棚的建设。

村民刘兴琴正在蔬菜大棚里打理西红柿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与荷塘一路之隔的蔬菜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打理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秧,这里是陕西嘉盛实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我们这里的蔬菜只用沼液当肥料,”公司董事长王华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基地劳动的大部分是村里的留守妇女,按天发放工资。”此外,基地还种植了草莓、西瓜等供游客采摘。

  何毅说,政府已经和浙江一位企业家达成了初步协议,顺利的话,“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果园观光采摘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建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