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5日
地点: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
五爱村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家里大多剩下的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里的大部分贫困户住在山上,5月5日晚,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1个半小时的山路途中,遇到的大半是65以上的老人家。他们虽然年龄大了,但都坚持在田里劳作,“能做一点是一点”。
这位婆婆70多岁了,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她独自带着4岁的小孙子,这是她刚接上幼儿园放学回来的小孙子回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这位大爷75岁了,做过村里的党支书。他家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家中5口人,有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前两年,在外打工的独子摔断了腿,孙子也在学校不小心把腿摔断了。病痛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下午六点,他扛着竹竿打算到山脚下的地里种豇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这位大爷60多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村里的养殖户家里见到他时,他正在山坡上的田里帮人种庄稼。据了解,由于家里贫困,他一直没能娶上媳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这位大爷83岁了,在地里种植红薯。“这是那种红心的红薯,特别甜。”他指着坡下大概2亩多的地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这些地都是他种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