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昔日避世的穷山村,如今要建“中国最美淘宝村”

2017年06月05日 15: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6月4日

  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

  江西媳妇梁思维刚嫁到湖北省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时,带过来一部时髦的三星手机,没想到却成了“玩具”,想打通电话,得跑到山顶才能有点信号,“那时候村里的路也难走,一下雨,泥浆能有十公分厚”。

  网络信号几近于无,没有一条水泥路,谁曾想到,这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穷小山村,几年之后摇身变为湖北省赫赫有名的“淘宝村”。

  全村339户,从事电商的有139户近700人,开设淘宝店、微店500余家。移动4G、免费WiFi全面覆盖,电信20兆光纤入户……今天的下营村,因为经营电商,不少村民开上小汽车,住进小洋楼,远远看去像一个集镇。

如今下营村家家户户住起小楼房,开起小汽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31岁的村民庹涛,3年前从部队退伍回乡后,跟着村里人开起淘宝店,卖绿松石,最初4万元资金起家,如今年销售收入100万元。

  “以前我们县产绿松石,本地人有做生意的传统,父辈坐客车、转火车,辗转全国各地销售绿松石。但说起开网店,还得感谢王涛。”庹涛口中的王涛,是下营村公认的淘宝第一人。学电子商务的他,大学毕业后,回村摸索着开起网店卖绿松石。2013年,王涛的网店销售额达到30多万元。

依靠网店卖绿松石,庹涛一年能挣上百万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开网店能挣钱的事,很快在下营村人尽皆知。“这给了我们启发,突然之间开了窍,为什么就没想到在网上卖东西呢?”庹涛说,村民纷纷效仿王涛,不熟悉网络,就相互请教,在“淘宝大学”上自学。几年间,下营村的淘宝网店迅速发展起来,村里建起淘宝一条街,每家商铺的门楣上都标有淘宝店名、微信公众号,电商商家还自发组建了下营村淘宝协会,抱团闯荡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闻风而至,顺丰、圆通、中通等企业均在下营村设立物流点,从这个鄂西北小山村走出去的绿松石,远销北京、上海、新疆,甚至新加坡等地。

  今年年近50岁的郭明凤,赶上了下营村这波创业潮。郭明凤是名贫困户,常年和患有尘肺病的老公在外打工为生。2014年,没跨进过学校门槛的她,开始跟着村里人学习开网店,每天工作到半夜学习磨绿松石,请教村里的年轻人怎样用智能手机拍照、上图、排版。如今,一字不识的郭明凤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跟客人交流、收款转账。去年,她靠网店收入30万元,成功脱了贫。

不识字的郭明凤在与客人用手机交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勤奋、好学、敢闯,是村党支部书记刘廷洲对下营村人的评价。“下营村以前穷,但我们不等不靠不要,穷则思变,靠自己摸索出求生之道。”这两年村里发展好了,原本通过经商、求学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不少又回到村里开网店。刘廷洲感叹:“以前我们肩挑背驮出门谋生路,如今年轻人坐在屋里敲敲键盘把钱赚。”

  去年,下营村线上交易额达7000多万元,顶着“湖北第一淘宝村”的帽子脱了贫致了富,下营村人却有着自己的危机意识。绿松石市场日渐饱和,生意越来越难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头脑灵活的村民,早就开始未雨绸缪。除了卖绿松石,庹涛慢慢卖起农特产品,核桃、土鸡蛋、马头山羊肉等,“效益还不错,未来打算试试互联网农业。”

  更长远的,还有乡村旅游业。在下营村村头,200亩荷塘已露尖尖角,青石板路、古朴的吊脚小楼、现代化的淘宝一条街正在建设,刘廷洲信心满满,下营村要建成中国最美的淘宝村,脱贫后是长远稳定的致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