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他做村医45年,骑一辆摩托跑遍一沟两梁

2017年05月11日 1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11日

  地点: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

  除去房门上小小的“输液室”和“诊断室”牌子,以及一进院门就能看到的“妇幼知识产前筛查”黑板报,这里和五爱村的其他农家院落没啥区别。这是五爱村卫生室所在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前来时,63岁的张学坤刚送走两位患者。“这些日子太忙了,桌子上都是各种单子和表格。”张学坤说,前几天池河镇卫生院来五爱村为65岁以上村民免费体检的表格,还有各种“三统一”药物单据、新农合报销单据都在这里,“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并不宽敞的屋子里放着诊断桌椅和电脑、一张治疗用床、一个装满“65岁以上老人资料”“慢性病资料”“合作医疗资料”等文件夹的柜子。

  这个仅有张学坤一名医生的村卫生室是石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不仅负责当地新农合医疗,还承担着为村民普及健康知识,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发放免费叶酸、儿童营养包,为贫困户提供免费体检、慢性病定期检查等工作。“为普及健康知识,院子里的黑板报每10天更新一次,还有专门为慢性病患者印制的健康知识宣传单发给村民。”张学坤介绍。

张学坤为倪存芝4个月大的儿子检查身体状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一会儿功夫,门外又来了3位患者。倪存芝抱着4个月大的儿子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我们是隔壁民心村的,张大夫看病看得好,我们每次都走半个小时的路来找他看。”

  张学坤询问了孩子的病情,戴上听诊器仔细检查,“流鼻涕是感冒的表现,但先要把腹泻止住,腹泻很容易引起别的严重疾病。”他边说,边忙着戴上老花镜开处方,走进右手边的取药室拿药。他把单据递给倪存芝:“这是新农合报销的单据,要拿好。下次来莫忘了把合疗卡带来,一趟就报销了,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小孩买药的这些钱都可以报销。”

  他拿起一包冲剂对倪存芝说:“这是口服补液盐,这个药用凉白开冲,一天总共冲750ml,差不多是一个啤酒瓶子那么多。当水喝就行,渴了就给他喂一点。”

  4岁的廖金磊是被奶奶带来的,老人抱着孙子坐在凳子上,“别乱动啊,让张爷爷给你看看”。张学坤检查后对孩子奶奶说:“孩子是消化不良啊,我教你做小儿按摩,这种手法比花钱吃药还有效果。”张学坤一边握着廖金磊的手做按摩一边讲解:“就像我现在这样,清胃、补肾两穴位,每天做1次,每穴推拿按摩80次。” 

张学坤展示国家为婴幼儿免费发放的营养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张学坤深有感触,“政策都实实在在落实到了每个村民身上”。他从里屋拿出一个包装得整整齐齐的塑料袋,“这是国家为6个月至24个月婴儿免费发放的营养包,我会定期发放给这儿的村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粉红色的盒子上清清楚楚印着“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专用”“国家免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全国妇联”的字样。“这个营养包包含了钙、铁、锌、硒、蛋白质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能预防宝宝的营养不良和贫血病,每盒可以吃一个月。”张学坤说。

  送走了患者,张学坤从凉棚里推出一辆摩托车,今天还要上山为贫困户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年陆陆续续移民搬迁,山里还住着700多名村民,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有68个高血压患者、21个糖尿病患者、5个精神病患者,都要定期检查。”张学坤说着跨上摩托,“别看我岁数大了,一天去山里几个来回没问题。”遇上村民有紧急情况时,张学坤经常夜里骑着摩托上山。

  去往山里的路只有一条。这是一条沿着山体修建的只有两米多宽的水泥路,弯道多,上下坡多,有的路段旁边就是悬崖。一路上,张学坤的摩托车憋火了两次。他说:“这一沟两梁我都跑了无数次啦。你在,我不敢开太快。我这个摩托啊,上坡不冲一下就上不去啦”。

张学坤为谭勇才母亲测量血压及心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村民谭勇才家的大狗,不断向张大夫摇尾巴,见了记者却呲牙露出一副凶相来。谭勇才是聋哑人,他和70多岁的父母一起把张学坤迎进屋子。张学坤询问了一家人最近的身体状况,拿出血压计为他们量血压。谭勇才与其母血压偏高。“要少吃盐,少吃肥肉啊。”他边打手语边对谭勇才说,“三天以后你去下面卫生所找我再检查一次。”

  检查完毕,谭勇才拿着竹竿跑去门口长满红樱桃的树下,灵活地挑下来好几枝红樱桃塞在我们手里。“你别看他听不到,不会说,可聪明着呢。”张学坤说。去年7月份,谭勇才的老母亲不小心摔断一条腿,在县医院打了石膏回来,10多天里都是张学坤骑着摩托车上来帮忙换药。谭勇才看着汗流浃背的张学坤不知道怎么感谢,就偷偷在他的摩托上捆了一个自家长的大南瓜,“不要都不行”。

张学坤为村民检查完身体后,准备骑着摩托车下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摄

  为另外几户村民做完检查后,张学坤骑着摩托下山了。得知村民的病情都基本稳定,张学坤下山的心情轻快了许多。“您是怎么能保持这么旺盛的精力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好奇地问,村医做了45年,非常人所能坚持。“这和你们做记者一样啊,既然做了就做好,不然就不做了。”张学坤笑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蓉 )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