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村干部“走读”变长驻 脱贫攻坚筑牢“大本营”

2017年05月11日 14: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10日

  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东源村

  东源村当地百姓对村支部所在的小院“情有独钟”。这里不仅是为村民办事的服务站,更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大本营”。  

  

图为东源村村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村支部换地“升级”

  东源村村支部原先并没有正规办公场所,一直在半废弃的原村小学里“将就”,院内杂草丛生,旱厕臭气熏天。这样脏乱的环境,不仅办公人员难以忍受,村民们也不愿来。

  去年,驻村“连心”小分队通过抚州市财政局先后筹措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改造提升,修缮了办公用房,配齐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等设备,健全了便民服务点、接待室、精准扶贫办公室、会议室等服务和议事场所。

  “环境改善后,村部的服务功能增强了,村民办事也更方便。我们村干部也终于有了办公场所,可以上班下班甚至加班了。”东源村村支部书记饶文辉笑着说。

  脱贫攻坚是“连心”小分队和村委干部工作重中之重。东源村村“两委”有了“根据地”,干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常年驻扎在这里的“连心”小分队是村干部们的帮手和参谋。他们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路子、谋出路,在支持基层建设方面,指导成立了5-7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开通村党员组织生活微信群,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引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图为东源村“两学一做”专栏展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村干部“走读”变“留学”

  近些年,有种现象是村干部在城里买了房,就常住城里不回村,村民们有事不知该找谁。

  “我们村支部增强服务意识,变干部到村‘走读生’为‘留学生’,村‘两委’干部改值班制为常驻制,‘连心’小分队成员全脱产在村工作。”饶文辉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村干部由村务工作“管理员”变为“服务员”,在健全村“两委”班子的基础上,东源村的脱贫攻坚既坚持整体推进,又做到面面俱到。

  “支部+党员+公司+贫困户”“党员+村能人+贫困户”“党建+基地+贫困户”……在“连心”小分队的帮扶支持下,东源村将党支部打造为脱贫攻坚主心骨,把产业项目培育成脱贫攻坚主阵地,“党建+脱贫攻坚”让东源村发展更有底气。

    脱贫攻坚筑牢“大本营”

  如今,东源村村干部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小事不出村,大事帮代办,使村部逐渐成为了干部长驻、村民愿来、资料齐全、措施精细的脱贫攻坚“大本营”。

  “我们也感到脱贫攻坚的压力很大,不仅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地脱贫,更要为东源村长远发展考虑,从根源上解决返贫问题。”饶文辉说,原来是“兼职”做村干部,现在是全职,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琐碎,村务工作也是千头万绪,村干部的各项保障有待完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有所提升。

  饶文辉仔细梳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困惑:村集体经济薄弱,支部带领村民致富能力不强;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党员责任意识和荣誉感不强,村民入党积极性有所下降……

  “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发动村里党员的积极性,才能让村支部成为带领东源村脱贫致富的方向盘、火车头。”饶文辉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