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东源村治水攻坚战 让村里人都能喝放心水

2017年06月02日 13: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6月1日 

  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

  “家里烧水做饭都是用自来水,洗衣、牲畜用水都是井水。”驻村蹲点采访中,73岁的余衍卿老人的这句话引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南方水乡的水不干净?难道村里饮水有困难?村里饮水安全有保障吗?每当拧开水龙头,接水烧水喝水时,这些疑问就浮现脑海。

  在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岗上积镇东源村,村民多年来一直饮用井水,由于卫生状况、锰等微量元素超标,极易引发疾病。驻扎在东源村的“连心”小分队调研发现,这里的贫困户有三分之一是因病致贫,这与当地地势低洼,地下水容易受污染有一定关系。

图为东源村贫困户赵木水家的自来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东源村给在村居住的496户农户都装上了自来水,农户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有的村民虽然常年不在家,村里也把自来水修到了他们家门口。然而,有的村民并不是经常使用自来水,甚至有的村民家里的自来水从来就没有打开过。

  余衍卿是个精瘦的老头,目前和老伴在村里住,儿子在中学当老师。他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家里的自来水在逢年过节时用量最大,平时就他老两口也用不了多少。“我们这里的井水也没啥问题,你看,我不是一样活了这么大岁数?有的人还能活到九十九呢。”

  与余衍卿有同样看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自来水要比井水干净卫生,符合饮用水标准。”东源村村委会主任饶新华扭头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目前的情况看,村民们的饮水安全意识不够。村民还经常反映自来水里面的漂白粉味太重了,接的水都是浑浊的。“这些情况我们都了解,也要给自来水厂反映。其实,家里接水后沉淀一会儿,水自然就清澈了。”

  据了解,东源村以后还要建污水集中处理厂,进一步完善水安全保障。“我们前期咨询了相关公司,要实现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排放,预计每个村小组需投入建设资金20万元,而且每年还需投入资金进行运行维护,资金投入太大,我们难以筹措解决。”东源村党支部书记饶文辉无奈地说。

图为东源村港背村小组原来的提灌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东源村港背村小组的提灌站多年来陈旧不堪、废弃不用。村民经常抢水,私自拉电线使用水泵抽水灌溉。这在村民之间不仅容易产生矛盾,而且埋下了安全隐患。驻村“连心”小分队来了以后,经过走访调研,向村民耐心讲解使用提灌站的好处,并为他们算了一笔账:虽然使用自家水泵抽水看起来可以省下两三百块钱,但是考虑人工投入高以及水泵使用寿命短等因素,实际投入并不比使用提灌站划算。

  “2016年上半年,我们争取了项目资金3万多元,在北港附近为港背村修建了新的提灌站。”驻东源村“连心”小分队成员官抚荣说,驻村两年来,小分队共争取资金26万余元,为东源村修建了7座大大小小提灌站,有效解决了以前天旱无水的灌溉难题。“这些项目的建设,我们都是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可以说目前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为东源村港背村小组新的提灌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建提灌站只是东源村治水的一部分。作为“连心”小分队驻村扶贫的第一件大事,东源村治水还包括了修水渠、通自来水等工程。如果说东源村的这些项目建设是“治标”,那么下功夫进行河流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就是“治本”。

  东源村附近有北港和南港两条“水动脉”,属于抚河支流。由于地势低洼,东源村多年来一直是易涝易旱。一到雨季,农田经常被淹,这对农民来说是最大的打击。眼看收获在望,一场大雨就让庄稼都泡汤了。随之而来的干旱又让农田雪上加霜。

  “防汛抗旱历来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每年4月至6月这三个月是岗上积镇的主汛期,7月至9月为后汛期。”岗上积镇水务站站长胡万东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岗上积镇后边村有一条汇入北港的小河,这里遇到洪水高涨时,往往会倒灌而上,淹没附近的农田。

  这条新修筑的堤坝仿佛一条坚实有力的臂膀,紧紧守护着两边的稻田。站在平整的堤坝上,胡万东的思绪飘然回到了解放以前。那时候,东乡区的防洪圩堤就分布在南港、北港中下游河岸,属于当时的东乡县、临川县管辖,相互交错,没有明显分界线。由于圩堤多为分段构筑,互不衔接,防洪能力很低。一到洪水季节,两地村民往往因互扒对方圩堤分洪而发生械斗。

  1948年,东乡南、北港下游岗上积、马墟一带共有圩堤8条,全长15公里。后经1952年、1957年、1970年3次调整南、北港下游地区的行政区划,两港防洪得以统一治理,圩堤逐年完善。20世纪80年代,圩堤又有较大改进。其中,北港堤南岸大部分在岗上积镇,并且流经现在的东源村部分村小组。

  “从2011年至2016年,东源村平均每年淹没农田1000亩左右,虽无大灾,但每年也都是小灾不断,在整个岗上积镇受灾较为严重。”东源村的会计、民兵营长李财江是个黑黝黝的汉子,说起话来直来直去。“目前,东源村的耕地有3000多亩。如果按照平均每年受灾面积算,这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的收成受影响。”

图为岗上积镇北港左堤除险加固工程平面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2014年3月,总投资2240万元左右的北港左堤除险加固工程启动。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工程顺利完工,北港左堤加固总长6.94公里。除险加固后,这一带的堤岸拓宽至4-5米,能够行驶车辆,日常检修也方便多了。

  近几年,抚州市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设项目,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正在改变。往日杂草丛生、通而不畅的沟渠少了,规划统一、衬砌完善的渠道连接起一片片良田,构成一一幅幅沟渠交错 、阡陌良田的乡村画卷。

  “当前,抚州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与乡村旅游、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结合,切实增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抚州市委书记肖毅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以抚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为源头,抚州正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真正把优美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资金、资产。

  飒飒风雨,浅浅荷塘。对进入雨季的东源村来说,防汛渐渐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