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15日
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
如果不是5年前帮人建房子摔伤了脊椎骨,动手术花去4万元钱,并且至今不能干重活;如果不是老伴因为风湿常年腿脚不灵便;如果不是媳妇给孩子摘樱桃从树上摔落在地,导致半身不遂……陈绍喜相信,他的家庭条件在坎子山村肯定是数一数二的:自己和老伴在家种着五六亩地,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挣钱,没有什么太大的经济负担。
图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陈绍喜和他饱受风湿折磨的老伴。
自从媳妇卧病在床后,儿子只能常伺候在她左右,同时照顾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整个家彻底失去了劳动力。去年,坎子山村将陈绍喜家纳入低保,并且帮扶着建了羊栏,买了十只马头羊,陈绍喜每天上山放两回,无需耗费太多体力,还能挣点零花钱。
像陈绍喜这样因病致贫的情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坎子山入户采访半个多月发现,并不是个例。
图为陈绍喜和他的羊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5年前,魏文平家的媳妇因为内风湿病逝,逝世前和疾病斗争了四五年之久,辗转郧西县、十堰市、西安市等多地的医院治疗,最后还是躲不过疾病的魔爪,在留下5万元的欠债后,离开了人世。媳妇一走,魏文平一家开始了漫长的还账历程,5万元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村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贫困的农村,一场大病不啻为一场灾难,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垮了不少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屡屡上演。坎子山驻村工作队的任超说,村民辛苦劳累一辈子,老来大部分疾病缠身,医疗开支占去家庭开支的大头,这也是很多贫困户久贫不脱的主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健康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
据介绍,现在坎子山村民看病,可享受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保险两重报销。合作医疗实行分级诊疗,最高可报销80%左右。大病保险把尿毒症、恶性肿瘤、帕金森病等21种疾病纳入报销范围,扣除合作医疗报销费用后,可以享有二次报销,且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
无疑,多重报销措施为农民建起了一道很好的“防灾网”。但目前的报销规定,主要着眼于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很大一部分用药、治疗费用不在报销范围内。这就需要更加灵活的因人施策、因病分类的救治措施来兜底。
村里人生病习惯往镇上医院跑,但这里医疗水平有限,很多病无能为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调查还发现,贫困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很多因病致贫的案例,都是从小病拖着不治或者就近诊治不力,而逐渐发展成为大病。在坎子山村,村里没有好的村级诊所,村民生病一般往镇上跑。镇里的医疗水平也有限,很多疾病看不了、治不好,由于离县城、市区远,村里人嫌麻烦,小病就干脆扛着,扛着扛着就成了大病。因此,增强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提高贫困农民的健康状况是健康扶贫的源头之举。让农村地区实现病有良医,不用扎堆往市区跑,不再因为担心车旅费硬抗,从小病就预防起,应该是健康扶贫的题中之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