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v.cen.ce.cn/video_info/2017-5-22/1495428625459.json,553,450
时间:2017年5月19日
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东源村
“来了,来了!”昨天上午10点半,一辆蓝色卡车载着神秘的客人驶入养殖基地。
“坐了一个半小时车,闷坏飞天凤鸡宝宝了!”在养殖基地等候的村民们七脚八手地打开卡车车厢门。顿时,鸡苗啾啾的叫声响彻山林。
从抚州市的孵化基地,到东源村飞天凤肉鸡养殖基地,本来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因为司机不熟悉路,迟到了。这些小家伙挤在一块,透过鸡苗筐,紧张又不安地望着眼前忙碌的人群,还有8个蓝顶白边的鸡棚。这里就是新家!
搬运鸡苗开始了。有的村民一人抱,有的村民两人抬,有的村民推着小车。鸡棚里,专门有人把鸡苗从筐子里取出来,放到固定的区域。因为鸡棚里的鸡苗数各不相同,还得有人负责清点筐数,确保不超员。
图为村民从鸡筐中将鸡苗取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就在村民们紧张搬运的时候,第二辆货车开进来了。一筐筐的鸡苗从货车上卸下来,放在太阳底下晒着。时至中午,天气越来越热,已有鸡苗奄奄一息,有的鸡筐里还发现了死鸡。不行,得赶快把鸡苗都搬到鸡棚去。驻村“连心”小分队队长周鹏祥来了,村支书饶文辉来了,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医生饶开泰来了,施工队队长饶贵虎也来了……大家一起抢救鸡苗,顾不上擦汗,没工夫理会沾满鸡粪的双手和已经弄脏的衣服。毕竟,每只都关系着贫困户的收入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外暴晒的鸡筐越来越少。经过90多分钟的紧张抢救,鸡苗终于全部入棚,但还是有鸡苗死掉了。“听说下午还有批鸡苗运到,基地要清理好,准备继续迎接远方的来客。”驻村“连心”小分队成员官抚荣闲不住,卸完鸡苗又忙着和村民整理鸡筐。
看着鸡苗在鸡棚里扑扑乱跳,村民们也放心了,这才觉得肚子咕咕作响,陆陆续续地回家吃午饭。
图为东源村飞天凤养殖基地鸡棚内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摄)
“刚开始看到这个养殖基地的时候,只有一小块平地,当时还很担心,达不到养殖标准。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就有了现在的规模,进展非常顺利。”5月5日,周卫龙查看了养殖基地的建设情况。作为龙鑫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项目负责人,他表示,东源村这个养殖基地环境好,有山有水,村里也都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建好了配套设施,把鸡放在这里养非常放心。
东源村以前没有大规模养殖经验。这个占地2600平方米的飞天凤肉鸡养殖场是村里今年的重点脱贫致富项目。按照协议,饲料、防疫、销售等由龙鑫公司全包,村里负责代养。只要能保证鸡苗存活率在92%以上,村里就能赚到每羽3元的劳务费。养殖收入村里留一半,其他都分给贫困户。
今天一大早,周鹏祥来到养殖基地,看望村里的客人。过了一夜,不知道小飞天凤们有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
“基地分两批接收鸡苗,昨天第一批大概一万二千羽鸡苗,总共有三万羽左右,全年饲养量能达到九万到十万左右。”望着鸡棚里活奔乱跳的鸡仔,周鹏祥心里美滋滋的。
龙鑫公司的万师傅送鸡苗过来后,晚上没有回家,在养殖基地盯了一宿。他说,基地的饲养员要多听多看,手脚勤快,随时观察鸡棚里的情况。照顾8个大棚的飞天凤鸡苗一般需要两个人就够了。
“这活儿干起来不轻松,一下子养这么多鸡还是头一次。”王二明以前养过鸭子,有点养殖基础,村里就安排他和老伴在基地照顾鸡苗。他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之前已经到公司培训了好多天,系统学习了养鸡技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现在还要边实践边学习。
“鸡受到惊吓就会挤在一起‘叠罗汉’,最下面的鸡往往都会被压死”“小鸡也要预防感冒”……万师傅给周鹏祥讲他的养鸡心得。当得知鸡粪也能卖钱时,周鹏祥听得更仔细了。
“肉鸡鸡粪的处理一般按照75%来算,这一个棚至少能有两到三百袋,能卖三四千块。”万师傅扶了扶眼镜,接着出主意说:“肉鸡的鸡粪都是干的,蛋鸡的鸡粪是湿的。我们可以用装饲料的编织袋装鸡粪,以后富余的编织袋也能卖钱呢!”
养鸡的学问有很多。鸡对食物的接收最多只能达到50%,所以鸡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作为动植物的饲料肥料,有条件的养殖户还能利用鸡粪发电。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养鸡成本。
“只要村里把养殖做好,我们把防疫做到位,存活率和收益率就有保障,从而实现双赢。”周卫龙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