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扶贫日记】被儿子质疑的村支书和渐成气候的扶贫产业

2017年05月11日 09: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9日

  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

  5月9日,坎子山村支书魏登殿突然接到远在武汉工作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语气很不好,在电话里“教训”父亲:面对媒体记者,不要夸张事实,有一说一。

  魏登殿儿子所说的“夸张”,源自他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湖北省坎子山村贫困户代金涛家,当记者问起家里一年有多少收入时,代金涛显得有些迷茫,左算右算也给不出个大概数。一旁的村支书魏登殿反而对他的家底一清二楚:一亩地包菜能卖3600元,三亩地土豆能收入8000元,四亩地玉米能有2000元,再加上三头牛,一年总也有个2万元收入。”

  报道下面的网友留言,不乏有质疑之声:包菜、土豆、玉米能卖这么高价?

  那么,坎子山村农作物收成到底如何?村支书魏登殿真的夸张了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翻开在坎子山村入户走访十一天以来的采访记录:村民代金平家去年种了1亩地包菜,收入近3000元,今年计划扩大到两亩,预计能挣个8000元左右,年底就能脱贫。郭邦堂家有6亩地,因为牛羊多,多种了点玉米,包菜、土豆种得少,除开作饲料用的,去年共卖了8000多元。

  听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有人怀疑种地收入,村民魏尧林笑了:“我家去年尝试种了7分地的包菜,就卖了近4000元。”魏尧林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土豆能收3500斤左右,收购价0.8元一斤,能卖2800元;一亩地包菜能收6000斤左右,收购价0.6元一斤,能卖3600元;一亩地玉米,保守估计能收700斤,收购价0.8元一斤,能卖560元。三亩地各种一种蔬菜,一年至少能收入近7000元,如果是套种,收入只会更多。

在坎子山村,到处可见套种的玉米、包菜和土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坎子山村种地能挣钱,并不是一直如此,改变还是近两年的事。“以前大家也种包菜、玉米和土豆,但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也没有市场,种得少,只够自己吃。”魏尧林说,这两年,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了,原来走到乡镇上来回要一天,现在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卖菜也方便。更关键的是,村里2014年成立了坎子山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帮助全村村民卖蔬菜,销往医院、中学和超市,去年一年就卖了280万斤,“不愁卖” 。

  同样不愁卖的还有牛和羊。马头羊是郧西县的特有品种,躯体颀长,行走似马,坎子山村祖祖辈辈有养殖的传统,但一户就一两只,不成规模。2014年,隔壁虎坪村村民王贤明当兵回乡办起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60多户坎子山村村民入社,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平均每户能增收近万元。

 

郧西特产马头羊也成为坎子山村致富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有了销路,慢慢地,村民也敢放开胆子搞养殖。余照琴家去年一头牛卖了4500元,6只羊卖了2000元。今春一到,她就贷款5000元,买了一头种羊,准备再多养几只,这样年底脱贫更有保障。

余照琴和她的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光是种地养殖并不能挣钱,关键还得选准产业,形成规模,打开市场,长短结合。”魏登殿说,目前坎子山全村有648头牛,3200只羊。因为种蔬菜、养牛羊,坎子山村去年脱贫了16户。未来,坎子山村还有更大的“野心”,能养100头猪的养猪场和2000只鸡的养鸡场已经在开工建设,玉米加工厂也已初步运行,更多的贫困户将被带动起来,一步步脱贫致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正在开工建设的养猪场和养鸡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摄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