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金记者驻村扶贫·花絮】在海拔3100米见证,上滩村的星空与炉火

2017年05月19日 18: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本月初,经济日报社派出8位记者分赴8个贫困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第一时间发回的“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在中国经济网发布后,引起广泛关注。一篇篇日记从何诞生?记者们在村中的生活究竟怎样?“金记者驻村扶贫·花絮”为您揭晓

  清净的夜晚,在海拔3100米人烟静默处,仰望光亮明晰、似可触及的星斗,是何种感受?

  5月18日晚上9点56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从贫困户家采访出来,抬头一看:感觉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来上滩村报到了。什么北斗七星、启明星……数不清了……这里虽然贫穷,但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美景。可惜相机拍不出来,只能尽收眼底了。”

  吉蕾蕾所在的上滩村,位于青海大坂山南麓,平均海拔3100米,整个村子只有两百来户,千余口人。尽管是五月,立夏已过,漫天的大雪总不期而至,人们白天穿棉服,晚上生火炉。

五月仍大雪纷飞

  在这个距离北京1700多公里的的小山村,吉蕾蕾已经蹲点采访了半个月,与村民一处吃住生活。

  进村没两天,她包上头巾,拿起药钩,加入东莲山、赵永福等人的“寻宝队”,徒步2个多小时,爬上海拔3500米的大坂山,寻找冬虫夏草。每年4月底到6月初,冰雪初融,正是收获虫草的季节,村民大多会在农忙之余,进山“寻宝”。一个月左右的虫草季,经验不足的村民能挖10根左右,运气好、眼尖手快的能挖40多根。有的家庭,夫妻俩每天上山,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元左右。

村民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左)介绍找虫草的经验

  在马得荣家,吉蕾蕾跟在帮工队后头,观摩如何给刚播种完的土豆垄地覆膜,闲暇时就和大伙席地而坐,啃啃干粮,聊聊天。在西北,人们习惯用“洋芋”称呼土豆。因为上滩村原生态的黑土地,富含钾元素,繁殖出来的洋芋原种品质好,这几年逐渐发展出1200亩左右的洋芋育种地。村民都乐意种植洋芋增收,农忙时,为了抢耕抢种,邻里会自发帮扶,两三户成组,轮流帮种,有机械的出机械,有劳力的出劳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中)与村民田头聊天

  蹲点第10天,趁天气好转,吉蕾蕾下地帮忙种菜,先撒有机肥,再翻土,挖沟,插葱,盖土,撒肥,踩实,再盖土……不由感叹,吃起来容易种起来繁琐。由于海拔高,这里每年霜冻期长达6个多月,以往交通不便,生活贫苦,想吃绿叶菜,只能上山挖野菜。现在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不仅有菜贩开着车来村里兜售,村民们自己也能在大棚里种青菜,霜冻期吃点瓜果蔬菜不再是一种奢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正在种植蔬菜

  吉蕾蕾发现,转变不止这些。

  村里有一条由山中雪水融汇而成的小河,河上无桥,村民得踩水过河不说,到了雨雪天,一踩一脚泥,稍不留神就可能摔跤。雨雪天气过后去地里干活,成了村民们的烦心事。今年,村里申请到美丽乡村项目,正加紧在河上建桥。施工现场,72岁的严福成开心地告诉吉蕾蕾:“以后到地里干活,进出山林,身上可不会再一身泥咯!”

开心的严福成老人

  上摊村有4.08万亩的优良草场和世代养殖牛羊的传统和优势,养牛养羊是村民每年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牛棚建设往往制约养殖数量的壮大。这回,县里出来政策,建120平米的牛棚可以享受8000元的补贴,60平米可以享受4000元的补贴。畜棚项目建设征求意见会头天晚上刚结束,第二早上8点没到,闻讯而来登记建棚的村民络绎不绝。

登记建棚的村民

  与过去单一农牧不同,村民们开始认可“合作社+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村里先后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家庭牧场,除了种植洋芋、养殖牛羊,合作社用工也能帮大伙增收。

  ……

  上滩村的白天,繁忙,热闹,处处充满生机。

  入夜,忙活了一天的村民各自归家休息,村支部的灯火却时常亮到很晚。就像这天的晚上,村第一书记周丹文和白来得商议如何增收脱贫。白来得今年40岁,去年父亲的一场大病不仅花掉了家里全部积蓄,还欠了3万元外债。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在上学,妻子不能外出务工,全家的担子都落在白来得身上。白来得说,现在只要哪有活干我就去哪,不管工钱多少,能赚一点是一点。周丹文建议,村上三成洋芋合作社最近用工量大,可以优先让他媳妇就近务工,另外再帮他父亲申请贫困户相关补助。

村第一书记周丹文和白来得商议如何增收脱贫

  夜深,天冷,屋里的炉火烧得旺,谈话更热烈,吉蕾蕾的记录与见证也在继续。(中国经济网编辑 景远)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