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之年。中宣部启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到全国109个贫困村采访扶贫工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记者扶贫日记”系列报道,为您带来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见闻,敬请关注!
时间:2017年5月21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朱阳镇麻林河村
麻林河村位于三门峡灵宝市朱阳镇,村域面积1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总人口89户342人。从城区前往麻林河的路上,绿树葱笼,林荫如盖,各类花在田埂上绽放、摇曳。沿途的山壁陡峭,皴擦之间透出一种厚重和沧桑感。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曾在此做过短暂休整并开展过革命斗争。
如今,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日渐深入,这个以往十分贫困的山村正在发生巨变。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麻林河村村委会时,灵宝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卫铁峡正在与扶贫工作队队员讨论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麻林河村的包村干部,卫铁侠经常来村里查看并参与推动扶贫项目的进度。卫铁峡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扶贫工作遇到问题,我们帮扶干部一定要及时协调解决,决不能拖沓。否则就会影响整个脱贫工作的进度。”
卫铁峡(中)在村里查看脱贫项目进度(董慧敏/摄)
座谈讨论结束后,卫铁峡和村委班子成员一起来到村委会的脱贫攻坚公示栏前,认真查看近期的工作进展情况。“村民们可以试试搞‘农家乐’,利用本村的山水风光吸引市民周末到此休闲,我觉得明年旅游节期间的‘万人帐蓬节’活动可以在麻林河举行。”针对麻林河村的客观条件,卫铁侠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扶贫工作不是一件挂在嘴边的事,而是实实在在为村民们办实事,不走过场。帮扶干部不但要想办法引进项目,而且也要帮他们申请资金,使村民们从意识上、思想上渴望脱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卫铁侠说,村民们和扶贫干部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脱贫就指日可待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继续深入村中,看到的正是一幅村民干部劲往一处使、山村正在大变样的景象。在村里的河道中,挖掘机不断在河里挖沙子和碎石,这是为麻林河村民建造安置房所备的建筑材料。一位村民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盖房子需要石子和沙子,我们这是就地取材。现在我们村里安置房的位置都选好了,马上就要开工建设,俺们都盼望着早点住上新房呢!”
在外打工的刘家兄弟恰好回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十分激动,“我们村民都希望住上新房子,现在愿望能实现,全靠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村委班子以及扶贫工作组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要保证脱贫增收稳步进行,只有新房子还不够,香菇大棚种植基地成为全村脱贫的又一举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村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来到村外的大棚香菇种植地,只见一排排的大棚整齐划一。麻林河村委会主任赵立强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这些香菇都是运用去年从外地引进的技术种植的,不但营养丰富,而且产量高,村民们很乐意种植。“大家都想早日脱贫,减轻政府负担。”赵立强说。
灵宝市物价办干部、麻林河帮扶工作队队员孙海斌说,他们是去年来麻林河驻村的,那时村民们只种植烟叶和玉米,“后来我们看到村外有一块树林,气候和温度特别适合种植香菇,于是就和村委班子沟通,村委班子经过考察和研究就同意了我们的想法。”此后,工作队四处跑资金,还从外地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讲解种植技术,此外,灵宝市物价办还出资3万元,帮助村里种植了100多亩的花椒树。
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学说:“以前村民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今年有了香菇,人均收入可增加到5000元左右。后面还会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有盼头了!”
此外,村里还在鼓励麻林河村村民改变过去种植作物单一的情况。“平时村民们饮食很简单,仅仅解决了温饱,根本谈不上营养。所以村委会商议,发动村民们种植香菇的同时,也要种植其他疏菜。不但自己吃,还要以此来挣钱。我们将请来种植和养殖专家为村民们培训技术,使他们尽快掌握要领。”李文学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 通讯员 董慧敏)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