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决胜2020》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来自中国贡献,创造出世界公认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五年十八洞》

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因为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全村共225户939人,其中有533人曾是贫困人口,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视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见证闽宁情》

1997年7月13日,艳阳高照,贺兰山脚下宁夏境内的一片荒漠在烈日的炙烤下格外炎热。那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这就是福建对口支援宁夏主抓的事情之一——“移民吊庄”工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发来贺信。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今昔梁家河》

梁家河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梁家河村村民刘金莲说:“我19岁结婚就住在这个窑洞里,都住了50多年了,住了大半辈子了。”几十年如一日,刘金莲总是早起晚睡,打扫院落。在她隔壁的知青旧居,装满了她的记忆……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陇南电商潮》

如今,陇南已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全市累计开办各类平台网店13500多家,微商微店9600多家,累计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97亿元,带动就业人数9万多人,带动了18万贫困人口脱贫。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扶贫车间进乡村》

上午10点50分,石翠平放下手中的编织工作,起身和工友道别:“孙女放学啦,中午给她做点儿好的。”石翠平是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陈王街道西曹村村民,63岁这年她成了一名产业工人。只要家里没事,她都会来村里的扶贫车间编织藤椅。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她平均每个月可以赚到2000元左右。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井冈山上红与绿》

九十年前,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九十年后,全国率先脱贫的梦想,在这里实现。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牢记习总书记“作示范、带好头”的殷殷嘱托,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上下同心,感恩奋进,率先在全国脱贫摘帽……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脱贫攻坚看兰考》

2017年2月27日,对兰考县85万人民来讲,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兰考县退出贫困县。 2014年,向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承诺的那一刻起,兰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秉承焦裕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扣“精准”,务实攻坚,实现了兰考人民数十年的夙愿……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纯阳山的“绣花功”》

这里曾是川北地区偏僻贫困的小山村,这里刚刚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特殊洗礼,这里已经迈进乡村振兴的崭新征程。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国务院扶贫办宣布南部县等全国26个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喜讯传到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当地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纯阳山村位于南部县八尔湖畔。1958年,当地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拦河筑坝,截流成湖。湖水灌溉了下游近千平方公里土地,却淹没了当地大量土地。  详细>>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海雀的脚步》

历史的车轮缓慢却又不停转动,驶到了2014年。这一天,在海雀,93岁的苗族老人安美珍和往常一样,要给家中饲养的几头猪和牛添加饲料。家里的其他人正在山上,给长势良好的红花、半夏等中药除草施肥。家里去年杀了两头年猪,“这几年好的多了,生活又好,专门吃米了,我一年比一年好。”安美珍说道。 现在样样都好的安美珍,三十年前,可是连这样的想法都不敢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