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今昔梁家河》

2018年10月24日 14:3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林鄂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为“脱贫样本”。“大国治贫”系列微视频遴选10个脱贫样本,展示中国扶贫的智慧、奇迹和贡献,三年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将首次整体消除,新的中国奇迹将再次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梁家河村,因为一条穿越而过的河流而得名。

  仲夏的梁家河,郁郁葱葱,柏油铺成的村道两侧,新修的石窑、整洁的农家小院,令人赏心悦目。

  梁家河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

  梁家河村村民刘金莲说:“我19岁结婚就住在这个窑洞里,都住了50多年了,住了大半辈子了。”

  几十年如一日,刘金莲总是早起晚睡,打扫院落。在她隔壁的知青旧居,装满了她的记忆。

  刘金莲介绍:“那时候还是煤油灯,做针线活,煤油灯底下黑,看不见,煤油灯的烟熏得鼻孔里都是黑的,吐的痰都是黑的。”

  刘金莲在小油灯下穿针引线的夜晚,隔壁房间的知青也在守着油灯读书。她想不到的是,当年那位爱读书的年轻人,给梁家河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那是1974年,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窑洞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电的使用,让村民们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在梁家河“知青旧居”一侧,立着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字样。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电,沼气池也已成为历史。

  时光并不遥远,当年的村干部说起40多年前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领他们建淤地坝、打水井,又先后办起磨坊、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的日子时依然激动不已,感慨万分。

  梁家河围绕村民增收目标,全力发展旅游、苹果和养殖三大产业。成立村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2017年收入1100万元;种植山地有机苹果形成了“梁家河”高端品牌,正在朝着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梁家河引进杨凌本香养殖公司,成立养殖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参股入股,年出栏生猪1万余头。

  坝淤地、知青井、磨坊、代销店、铁业社,沼气池、知青旧居,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村史馆、苹果示范园、现代化养殖基地、特产专卖店、窑洞宾馆、文体广场,见证着创新的步伐。

  截至2017年末,梁家河这个陕北的偏远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0800元。

  新时代的梁家河,正续写着新的篇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