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为“脱贫样本”。“大国治贫”系列微视频遴选10个脱贫样本,展示中国扶贫的智慧、奇迹和贡献,三年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将首次整体消除,新的中国奇迹将再次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v.cen.ce.cn/video_info/2018-11-5/1541396125291.json,553,450
九十年前,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九十年后,全国率先脱贫的梦想,在这里实现。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看望老区群众,总书记说:“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我们要精准扶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牢记习总书记“作示范、带好头”的殷殷嘱托,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上下同心,感恩奋进,率先在全国脱贫摘帽。
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扶到点,扶到根,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精准对象上,做到“精准到人”,实现“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在精准帮扶上,做到“精准滴灌”,“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在精准管理上,做到“精准进退”,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2017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政府批准,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井冈山按照“党建为先、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的思路,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
产业增收是基础根本。推进“旅游+”,深化“农、工、旅三产融合”,全力推进“1+6”特色旅游小镇,打造“1+4”特色旅游经济。推进“工业+”,实施“百家企业、百亿园区”——“双百”战略,推进“一园四区”建设,在乡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推进“农业+”,继续实施“四个一”产业增收模式,大力推进“231”富民工程,壮大农村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光伏+”应用行动计划。
能力提升是关键核心。通过“扶志”消除思想上的贫困,通过“扶技”消除能力上的贫困,通过“扶智”消除世代传递上的贫困。不断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强大的信念使命力量。
兜底保障是有利支撑。社会救助按照年均12%的增长比例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教育兜底,实行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的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政策。健康兜底,确保贫困户报销比例提高至90%以上。安居兜底,对所有贫困户住房进行“回头看”,彻底解决贫困户住房难的问题。
党建引领是是动力源泉。大力开展“十百千万”工程,进一步优化扶贫“第一书记队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健全党员个干部长效帮扶机制,继续推行“321”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帮扶作用,继续在产业发展、进城务工、自主创业上给予大力扶持。创新“以奖代补”激励机制,让群众“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2017年,井冈山贫困人口降至199户、516人,贫困发生率由1.6%降至0.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00余元,增幅达12%。
进入新时代,井冈山带着新使命,怀着新梦想再出发,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