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见证闽宁情》

2018年10月16日 09:5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林鄂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为“脱贫样本”。“大国治贫”系列微视频遴选10个脱贫样本,展示中国扶贫的智慧、奇迹和贡献,三年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将首次整体消除,新的中国奇迹将再次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盛夏时节,宁夏西吉县闽宁镇满目苍翠。

  站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眺望镇区一排排新房,宽阔的马路伸向远方的贺兰山,64岁的谢兴昌的思绪也回到了22年前。

  1997年7月13日,艳阳高照,贺兰山脚下宁夏境内的一片荒漠在烈日的炙烤下格外炎热。

  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支书谢兴昌分别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石嘴山市大武口、银川市镇北堡转了一大圈后,来到了这里。西吉老家靠天吃饭、十年九旱。谢兴昌决定四处看看,把家从生存环境恶劣的南部山区里搬出去。

  那天,他被玉泉营开发区的干部留住了。“干部说后天有个奠基仪式呢,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阵势大得很,我就没回去。”谢兴昌回忆。

  那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这就是福建对口支援宁夏主抓的事情之一——“移民吊庄”工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发来贺信。

  2016年7月19日上午,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和谢兴昌在当地村民海富贵家里,面对面地聊起了这段往事。

  总书记问谢兴昌,你还记得那封贺信?

  谢兴昌说:“我记得特别清楚,终身不忘!贺信有吸引人从南部山区到这儿的那个吸引力呢,这块是个好地方,虽然当时艰苦。”

  总书记笑着问,当时条件确实艰苦,那你为什么敢来呢?

  谢兴昌说,参加完奠基仪式,他带着从玉泉营农场掰下来的玉米、高粱回到了西吉老家。谢兴昌告诉村里的老百姓,你看人家玉米也高,高粱没用啥长得这么凶。人家福建都投资着呢,只要黄河水给上来,那是个好地方。听完谢兴昌的动员,红太村当年有十户村民跟着他搬到了闽宁村。

  总书记夸赞谢兴昌:“这个办法好,能吸引老百姓,也有启发意义”。

  1997年底,谢兴昌带着全家老小拉着帐篷,搬到了闽宁村。不少移民群众通过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在当地的葡萄酒庄、光伏企业上班,月收入都在三四千元。

  22年来,谢兴昌把土坯房换成砖瓦房,砖瓦房换成板房,板房又变成二层小楼房,房子换了四次,生活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斗转星移,如今闽宁村已升格成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从搬得来到稳得住,从人均年收入500元到12000余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提升,从分散移民到整村生态移民,闽宁协作就这样被具象化为贺兰山下一座朝气蓬勃的城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