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坚决挖出扶贫领域的“蛀虫”

2018年06月08日 10:46   来源:海南日报   

  ■ 张成林

  脱贫攻坚,一头牵着干部,一头连着百姓。干部表现怎么样,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近日,儋州海头镇干部林隐高病倒了,人不在村里,可同事想着他,群众念着他,贫困户说着他的好,把他当成可以依靠的肩膀。不过,也有一些扶贫干部,百姓非但不说好,反而颇有怨言。据省纪委省监委公开通报,白沙荣邦乡一扶贫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公然向贫困户索贿,最终被“双开”,其涉案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对于他的遭遇,百姓都说“罪有应得”。

  同是扶贫干部,遭遇却大相径庭,实在让人感慨。而究其原因,则在于一个用心用情,一个贪图私利。透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脱贫攻坚犹如大浪淘沙,干部的作风、能力成色如何,经过一番淘洗之后,便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有那些一心为公、务实负责、积极进取者才能担当重任、脱颖而出,而那些作风疲软、假公济私、能力不济者迟早要被淘汰,甚至被惩处。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些干部与其尸位素餐,倒不如主动让贤。

  打赢扶贫攻坚战,干部是关键。扶贫物资的发放、扶贫项目的落实、贫困群众的识别……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都需要扶贫干部去奔忙。在脱贫攻坚中,扶贫干部正是起着枢纽作用的重要一环。位置重要,权力就大,权力大就容易产生腐败。正像白沙荣邦乡的那位扶贫干部,短短4个月,竟向21人索要24笔钱财,在扶贫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竟然还敢如此为非作歹,足见其作风之恶劣,这也充分说明,保证扶贫成效必须管好用好干部。

  我省近年不断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整治力度,每隔不久,纪委监委都要通报一批腐败案例,而纵观这些案例,扶贫干部腐败问题多与扶贫资金有关。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公款消费……一些干部为侵占扶贫资金,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在辗转腾挪中,扶贫资金由“大西瓜”变成了“小芝麻”。试想,有着如此信念缺失、利欲熏心的“蛀虫”存在,我们又怎能确保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又怎能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所以说,对扶贫领域的“蛀虫”必须严加防范。“蛀虫”多藏于隐匿处,见不得光。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务之急,我们要想方设法将那些隐藏在基层的“蛀虫”们揪出来,晒在阳光下。监管部门可借助巡查、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扶贫干部进行及时跟踪、考察。扶贫实不实、到不到位,百姓感受最深。因此,要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多问问贫困群众的感受。同时,要畅通群众的举报通道,充分发挥群众无所不在的监督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严管的同时,还要将关口前移,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选好“领头羊”,将那些奉献、为民、有担当的好干部选出来,投入到扶贫一线。同时,对扶贫干部的管理态度必须明确,对工作推进有力有作为的扶贫干部要表扬、鼓励、重用,对不能胜任的及时调整并不予重用,对徇私舞弊、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从重从快查处,对监管不力的上级也要追责。严令之下,我们期待扶贫干部个个都能为民实干、奋勇争先!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