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北武汉:“博士村官”扶贫记

2017年06月21日 09: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6月20日电 题:湖北武汉:“博士村官”扶贫记

  新华社记者 梁建强

  朱博士,是湖北武汉黄陂区李家集街朱铺村的党支部书记朱俊刚,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

  从名校博士到基层村官,身份的转变始于2015年底。

  那时,朱铺村的村“两委”班子由于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被列为基层党组软弱涣散村;村里的扶贫工作,也急需有人站出来勇挑重担、加强整改。

  响应街道和村党组织的号召,朱俊刚毅然决定:返乡,按照组织委派,担任朱铺村的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朱俊刚,是武汉两家公司的负责人,收入可观,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不少人不理解——从繁华的都市回到偏远贫瘠的村组,他到底图什么?

  “我的‘根’在这。”回忆起一年多前做选择时,朱俊刚告诉记者,“公司已经走向规范化,日常管理不用我费心。有能力了,应该回去做点事。”

  将工作交托副手打理,朱俊刚来到了村里。

  “新官”上任,朱俊刚先“约法三章”——自己和家人不在村里做任何工程,不以任何名目在村里搞开发;村里所有账目定期公开;每周至少4天在村里,急事半小时赶到村里。

  “我这次回来,就想认认真真做点事。村里还有不少人没脱贫,担子不轻、压力不小。”第一次召集村“两委”开会,他在会上开诚布公。

  脱贫攻坚,首先得“摸清家底”。甫一上任,朱俊刚就立即投入大量精力走访入户,两个月内,所有贫困户逐一拜访。“扶贫,先要下点‘笨功夫’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朱俊刚说。

  71岁的刘金容,房屋四面透风,半边屋顶垮塌。屋里简陋的床架上,甚至没有床板,铺了几块硬纸盒替代。朱俊刚立即与村里的精准扶贫帮扶单位联系,商定为刘金容返修房屋。

  “村里帮着修了屋,还通了水电,重新盖了厨房,床也新买了,还帮我办了低保……”6月中旬,说起家中的变化,满怀感激的刘金容几度落泪,“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以对刘金容的帮扶为起点,朱俊刚还在全村统一开展了贫困户屋顶防漏、沟渠维修工作等。贫苦户家中“外面下大雨、屋中下小雨”的情况,不复出现。

  扶贫,不仅要解一时之困,更要解长久发展之难。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油菜花开时节,朱俊刚在田间地头跑了一个多月,时常,坐在田埂上就和农户唠起家常。距离近了,话匣子就打开了。

  广泛调研之后,朱俊刚下定决心:“是时候改改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了”。

  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村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朱俊刚提议,在村中办起实业公司和朱铺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朱铺村耕地整体长期规划,大力发展朱铺村田园综合体项目。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朱铺离武汉比较近的地理优势,摒弃以往传统、粗放的农业种植模式,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核心,集农耕文化、农业旅游、农副产品采摘、民俗民宿等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朱俊刚说。

  一些村民有担忧——这样弄,行不行得通?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朱俊刚公开承诺——“新的项目,赚钱了,我不从里面拿一分钱;要是亏了,我自己出钱补给大家”。

  转型发展,推进迅速。如今,朱铺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在武汉小有名气。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许多贫困户的钱包,正渐渐鼓起来。

  扶贫,还要“扶志”“提气”。

  在朱俊刚的倡议下,朱铺村开办了“红色讲堂”、定期播放“红色电影”,还设立了“红色基金”。

  “借助‘红色引擎’,不仅能提高贫困户的精、气、神,让他们更加坚定脱贫的信念,也能启迪村干部们更好地做好、做实帮扶工作。”朱俊刚说。

  回乡任职不足两年,在朱俊刚的带领下,朱铺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村里各项工作指标节节攀升,摆脱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头衔”,村民们对村“两委”的工作认可度明显提高……近日,朱俊刚被推荐参评黄陂区模范共产党员。

  一个新的“五年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力争2018年6月前实现朱铺村彻底消除贫困,群众收入显著增加;资金允许条件下,2018年底创办老年学校,推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20年兴建朱铺村养老院,村内老人符合条件者免费入住……

  “脱贫需要‘能人’带动。”李家集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双喜介绍,当地正通过创造条件,积极沟通、衔接,着力推动更多“能人”回到乡村,以多样的形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放眼荆楚大地,随着湖北省委组织部和共青团湖北省委实施的第六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服务基层计划、湖北省人大发起的五级人大代表编入4300个代表小组参与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开展,乡村的脱贫“战场”上,正迎来越来越多的能人。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