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北武汉:“博士村官”扶贫记

2017年06月21日 09: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6月20日电 题:湖北武汉:“博士村官”扶贫记

  新华社记者 梁建强

  朱博士,是湖北武汉黄陂区李家集街朱铺村的党支部书记朱俊刚,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

  从名校博士到基层村官,身份的转变始于2015年底。

  那时,朱铺村的村“两委”班子由于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被列为基层党组软弱涣散村;村里的扶贫工作,也急需有人站出来勇挑重担、加强整改。

  响应街道和村党组织的号召,朱俊刚毅然决定:返乡,按照组织委派,担任朱铺村的党支部书记。

  彼时的朱俊刚,是武汉两家公司的负责人,收入可观,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不少人不理解——从繁华的都市回到偏远贫瘠的村组,他到底图什么?

  “我的‘根’在这。”回忆起一年多前做选择时,朱俊刚告诉记者,“公司已经走向规范化,日常管理不用我费心。有能力了,应该回去做点事。”

  将工作交托副手打理,朱俊刚来到了村里。

  “新官”上任,朱俊刚先“约法三章”——自己和家人不在村里做任何工程,不以任何名目在村里搞开发;村里所有账目定期公开;每周至少4天在村里,急事半小时赶到村里。

  “我这次回来,就想认认真真做点事。村里还有不少人没脱贫,担子不轻、压力不小。”第一次召集村“两委”开会,他在会上开诚布公。

  脱贫攻坚,首先得“摸清家底”。甫一上任,朱俊刚就立即投入大量精力走访入户,两个月内,所有贫困户逐一拜访。“扶贫,先要下点‘笨功夫’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朱俊刚说。

  71岁的刘金容,房屋四面透风,半边屋顶垮塌。屋里简陋的床架上,甚至没有床板,铺了几块硬纸盒替代。朱俊刚立即与村里的精准扶贫帮扶单位联系,商定为刘金容返修房屋。

  “村里帮着修了屋,还通了水电,重新盖了厨房,床也新买了,还帮我办了低保……”6月中旬,说起家中的变化,满怀感激的刘金容几度落泪,“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以对刘金容的帮扶为起点,朱俊刚还在全村统一开展了贫困户屋顶防漏、沟渠维修工作等。贫苦户家中“外面下大雨、屋中下小雨”的情况,不复出现。

  扶贫,不仅要解一时之困,更要解长久发展之难。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油菜花开时节,朱俊刚在田间地头跑了一个多月,时常,坐在田埂上就和农户唠起家常。距离近了,话匣子就打开了。

  广泛调研之后,朱俊刚下定决心:“是时候改改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了”。

  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村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朱俊刚提议,在村中办起实业公司和朱铺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朱铺村耕地整体长期规划,大力发展朱铺村田园综合体项目。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朱铺离武汉比较近的地理优势,摒弃以往传统、粗放的农业种植模式,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核心,集农耕文化、农业旅游、农副产品采摘、民俗民宿等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朱俊刚说。

  一些村民有担忧——这样弄,行不行得通?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朱俊刚公开承诺——“新的项目,赚钱了,我不从里面拿一分钱;要是亏了,我自己出钱补给大家”。

  转型发展,推进迅速。如今,朱铺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在武汉小有名气。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许多贫困户的钱包,正渐渐鼓起来。

  扶贫,还要“扶志”“提气”。

  在朱俊刚的倡议下,朱铺村开办了“红色讲堂”、定期播放“红色电影”,还设立了“红色基金”。

  “借助‘红色引擎’,不仅能提高贫困户的精、气、神,让他们更加坚定脱贫的信念,也能启迪村干部们更好地做好、做实帮扶工作。”朱俊刚说。

  回乡任职不足两年,在朱俊刚的带领下,朱铺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村里各项工作指标节节攀升,摆脱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头衔”,村民们对村“两委”的工作认可度明显提高……近日,朱俊刚被推荐参评黄陂区模范共产党员。

  一个新的“五年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力争2018年6月前实现朱铺村彻底消除贫困,群众收入显著增加;资金允许条件下,2018年底创办老年学校,推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20年兴建朱铺村养老院,村内老人符合条件者免费入住……

  “脱贫需要‘能人’带动。”李家集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双喜介绍,当地正通过创造条件,积极沟通、衔接,着力推动更多“能人”回到乡村,以多样的形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放眼荆楚大地,随着湖北省委组织部和共青团湖北省委实施的第六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服务基层计划、湖北省人大发起的五级人大代表编入4300个代表小组参与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开展,乡村的脱贫“战场”上,正迎来越来越多的能人。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