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贫要先扶“看见” 培养贫困农户市场把握能力

2017年06月21日 08:26   来源:农民日报   吴晋斌

  近日,笔者在贫困村驻村调研期间发现,有一个现象值得广泛关注,即在脱贫攻坚中,农户不知道该种啥养啥,村干部不知道村里该发展啥产业。往往是“夜里想了千条计,早上起来还是种玉米。”

  农户不知道该种啥,村干部不知道村里该发展啥产业,说到底是“看不见”。看不见自己家乡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看不见区域乃至全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行情,看不见自己下力气种出来的谷子玉米、养出来的鸡鸭牛羊如何才能转变为商品,以及卖给谁、卖到哪里。

  “看不见”,思路和眼光就会被局限在一个很窄的界面内,以致寻不到有效的出路来改变贫困的状况。事实上,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这种“看不见”已成为横亘在贫困户脱贫愿望与注入村庄的各种扶贫资金、扶贫技术间的一道无形的坎儿,一堵巨大的墙,以至于这些来之不易的扶贫资金、技术等等扶贫资源本该发挥的效力也被挡在了门外。不迈过这道坎儿,再好的脱贫政策、资金、技术和贫困户脱贫要求都难以实现有效对接;不迈过这道坎儿,宝贵的扶贫资金和支持还有可能变成低端供给或无效农产品供给的推手,不但无助于贫户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更易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道障碍。

  “看不见”给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的窘迫更加直接。笔者在调研期间就听一位贫困户说,“养下、种下没人来收,就砸手里了。小门小户的挣起赔不起。”一语道出了小农户因为“看不见”长期在致富门外徘徊的无奈。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历黄金十年,粮食产量连增和农民增收连快,农业进入了新常态,但是小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农户并没有切实地实现角色转换,即从生产小农升级为商品小农。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大都是在与“不足”做斗争。为了提高生产能力,在种子、化肥、农药、科技装备和机械化方面着力很多。但是在市场营销方面,以市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看见”能力培养一直是块短板,围绕市场组织生产对农民来讲既遥远又陌生。如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杜绝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的市场需求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的竞争已转向对市场的把握和销售能力之争,农民想要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贫困农户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完成从传统小农向商品小农和现代小农的角色转换,其中,“看见”的能力是主要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讲,缺资金、缺技术并不是贫困地区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没有“看见”的能力才是更关键也更直接的因素。脱贫帮扶说到底是对贫困农户的一种能力建设和培养,要将其纳入到扶贫范畴,并且重点倾斜,以适应新常态下的产业扶贫发展需求。

  扶贫要先扶“看见”。贫困户有了看见自己家乡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能力,有了看见市场蓝海和营销渠道的能力,利用政策,使用资金,选择技术,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去组织生产将变得快捷而有效。

  扶贫要先扶“看见”。政府要有担当,肯投入去补足农民接受市场训练这一短板;政府要会担当,政府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实施,让农民在市场实战中逐步提高看见的能力。

  首先要在规划引导上多着力,帮助贫困地区干部和贫困户“看见”产业、“看见”项目。规划引导的过程不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可以让小农户明白为什么要干这个产业,怎么干这个产业才能增收,还能避免“人叫人干人不干”的一头热现象,实现政策调动千千万的效果。

  其次是要多在市场服务方面使劲儿,帮助当地建立起合适的销售人才队伍和销售体系,给当地农业生产外挂一个市场化销售团队,让小农懂得不仅要埋头生产,还要抬头接轨市场。建设外挂销售团队的过程,也是农民和市场磨合的过程,磨合中他们就会“看见”怎样种怎么养才能卖得好。有了“看见”的能力,贫困户才能步入有效供给的生产轨道。同时整合资金政策技术到村到户,扶贫才能扶出最大效力。

  第三,要将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和村干部的选配有效衔接起来。脱贫能力建设的核心是能人的培养和人才的支撑。有了能人才会给乡村的产业发展带来希望,才能引领带动当地农民一起参与到振兴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大潮中。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自有的、不走的、有一定“看见”能力的人。要把农村致富带头人中政治过硬的一部分人培养为村级主干,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脱贫产业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依托。

  原标题:扶贫要先扶“看见”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