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脱贫攻坚一年来

2017年01月13日 10:14   来源:青海日报   

  去年,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生态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拿出90万元现金和17万元饲草物资进行分红,人均比五年前增加5730元。本报记者罗连军 摄

  农牧民群众在合作社里学习新技能。本报记者 孙海玲 摄

  这一年,73.4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落实,相当于“十二五”总投入的77%。

  这一年,7865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选派到村,实行挂钩扶贫。

  这一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包“战区”督战。

  这一年,“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完成。

  这一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扶贫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

  这一年,“八个一批”工程实施,19.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下达。

  这一年,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护员岗位1.45万个。

  这一年,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现已注册19.5亿元。

  这一年,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搭建,金融扶贫主办银行落实扶贫贷款18.4亿元。

  这一年,在1622个贫困村建立了50万元的互助资助金组织。

  这一年,贫困村统一制作脱贫攻坚“六张图”,建成省县两级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

  这一年,

  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为94.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

  这一年,6个贫困县摘帽、404个贫困村退出、11.6万贫困人口脱贫……

  本报记者 孙海玲

  2015年年底,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一年来,全省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高位推进,集中攻坚,全党全社会合力促脱贫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年内实现6个贫困县摘帽、404个贫困村退出、11.6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战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首战之年捷报频传。

  “兵力”投入更多

  ——2016年全省共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3.4亿元,相当于“十二五”总投入的77%

  决战决胜贫困,“兵力”投入是保障。去年以来,我省脱贫攻坚保障明显加力,“打胜仗”底气更足。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016年初,省上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首次以“双组长”制强化责任落实,建强脱贫攻坚“指挥部”。

  省上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包“战区”“督战”,8位省级领导分包8个市州,39名省级领导定点联系39个贫困县,实行重点督导。

  市(州)、县(区、市)、乡镇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逐级组建“作战”单元,层层传导压力,责任到人、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资金投入更多——2016年,全省共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3.4亿元,相当于“十二五”总投入的77%。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17.1亿元,增幅43.2%;省级财政资金8.44亿元,增幅67.3%;市(州)、县级财政投入扶贫配套资金7.8亿元,较上年增长3.7倍。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一定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认为,顶层设计是打赢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和指明灯,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

  去年以来,我省在全面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出台了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明确了精准施策的行动路径,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政策新引擎。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突出规划引领,着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同时,根据地域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在产业脱贫和易地搬迁脱贫中,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既落实了政策要求,又体现了制度关怀。各地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线,注重刚性要求与个性化设计的有效衔接,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办法措施。

  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人力组织保障更有力。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7865名,实行挂钩扶贫。建立“一联、双帮、三治”帮扶工作机制。同时,大力推进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活动,10.9万名党员干部与15.4万户贫困户认亲结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发展扶贫产业。

  脱贫攻坚合力更强大。13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12亿元,较上年增长近6倍。全省2500家省市县级定点扶贫单位与1824个“三类村”建立帮扶对子,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过10亿元。全省247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300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落实帮扶资金约2亿元。

  战术更对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更准、路径更明,发挥精准扶贫关键作用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2016年以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脱贫攻坚战术更对路。

  依照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和“两线合一”要求,采取“五看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6万户、52万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扶贫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数据精准度不断提高。在国家第三方评估试点中,我省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为99.2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我省提出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八个一批”工程,目前,工程积极推进,精准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去年6个摘帽县(行委)之一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惟一一个青南牧区脱贫“摘帽”县。全县1440户5400名贫困群体分布于县内39个村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该县制定出了不同类别的脱贫计划。

  “如果不是政府的帮助,我哪能开起轮胎店呢。”2016年7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柯生乡柯生村的贫困户普华才让在县扶贫部门和村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搬进县城的他就地开了一家“河南县外琼轮胎修理部”,妻子也谋得一份宾馆服务员的差事,还可以每天接送孩子上学。

  普华才让正是享受到了产业到户的政策,才如愿当起了轮胎店小老板。去年以来,我省构建了户有到户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扶贫产业体系,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7亿元,实施33个县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扶持带动16.2万贫困群众增收。

  “老了老了,好日子来了。”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家住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吕有章老人一家早早就开始打扫庭院、擦洗玻璃、置办家具,盼望着今年能早点过年。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从山上搬迁下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国家还给我们买养老和医疗,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老越好了。”

  吕有章老人脸上布满幸福的笑容。

  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创新融资模式,同向多元发力,稳步实施推进。2016年全年我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9.1亿元,涉及2.1万户、7.8万人的年度搬迁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投入财政资金17.6亿元,全面落实六州藏区全部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子女15年免费教育。全额资助贫困家庭参加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医疗救助、“一免七减”政策。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完成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作,转移就业4.2万人。

  加大生态公益管护岗位设置力度,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2016年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护员岗位1.45万个,贫困群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达到1.88万个,年人均增收2.16万元。

  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兜底”作用,确保贫困人口按期实现整体脱贫。对农牧区12万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按照年人均2500元标准实施低保补助。

  战斗力更强

  ——创新体制机制,扶贫资金使用更有效率,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更强

  去年初夏,湟中县共和镇西台村杨发良因苦于缺资金而无法扩大养殖规模,正在犯愁之时,省林业厅和青海银行携手合作,为湟中县西台村乡亲们带来了97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贷款。

  “这一笔钱对我们西台村群众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啊,我们一定会把钱用在点子上。”拿到扶贫贷款时,杨发良激动万分。

  像西台村一样,借用金融资金发展产业的贫困村越来越多。去年以来,我省着力统筹财政专项、行业扶贫、地方配套、金融信贷资金、社会帮扶、和援青资金,形成了“六位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金融扶贫,成立了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现已注册19.5亿元,搭建了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金融扶贫主办银行为13.8万户贫困户建立了精准扶贫金融档案,评定信用贫困户4.98万户,落实扶贫贷款18.4亿元。

  省级财政一次注资8.1亿元,在1622个贫困村建立了50万元的互助资助金组织,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深入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从制度上构建起“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使用新格局。

  打胜仗还要提高战斗力,我省不断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和方法,成为提高脱贫攻坚战斗力的利器。

  建立精准管理机制。贫困村统一制作脱贫攻坚“六张图”,建成省县两级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了“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档案、县有数据平台、省有指挥中心”的精准管理格局。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先后制定了省直部门和行业以及市州、县脱贫攻坚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内容,提高脱贫权重,强化考评结果运用,着力用好脱贫攻坚“指挥棒”。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制定印发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及贫困县脱贫摘帽实施方案》,确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各6项约束性指标,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制定贫困退出第三方评估办法,增强脱贫攻坚社会公信力和群众认可度。在国家第三方评估试点中,我省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为94.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