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要下狠劲儿抓的头等大事。为了加快脱贫进程,不少地方向贫困村派出了“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一年来,这些第一书记们,扎根基层,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与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在扶贫的道路上,他们付出了艰辛,洒下了汗水,也有沉甸甸的收获。我们邀请了四位第一书记,一起聊聊他们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
你啥时也来包我们村?
千佛崖村地处丘陵山区,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共有326户1327人,其中贫困户146户393人。千佛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随处可见,师生在危房中上课,有村民还过着靠肩挑水的日子。那时,我就下决心要当乡亲们的守护者、贴心人。
截至今年12月11日,28户的危房改造完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河口小学的危楼成为过去,教学楼修好了,教室里装了暖气,这里的娃娃们也能像城里娃一样用上多媒体,享受名师在线授课。
娃娃们的事一刻都不能耽搁。由我牵头为本村和邻村一共7名孤儿,申请了民政的困境儿童救济,他们每月可领到300元的生活保障资金。“郭书记,俺考了一百分哩!”说这话的是去年因没户口没学籍不能参加考试的刘心安。21岁的宋在帮也第一次拿到了身份证。
今夏,在远隔数十公里的城头镇,一个考入大学的孩子孟凡修,因为上不起大学,想起了在电视上曾看到过和我有关的新闻,托人找到了我。孟凡修的父亲精神失常,母亲改嫁,靠祖父母务农供养其读书。在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主动对接了媒体,帮助孟凡修募集到助学金共1.21万元,圆了孟凡修的大学梦。
脱贫路上不能让一家掉队。我们与区残联一起为15个残疾人落实了助残致富项目,向57个残疾人对接了助残器械辅助项目。孙业玉是一个典型。从前,双手拄拐的他是村里脱贫的重点帮扶对象,如今,他装上了假肢,一跃成为省级养蜂致富能手,还带动全村最困难的残疾人家养藕致富。
在村里,我就像邻家大妈、大姐和闺女。每当我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各村镇之间,常会听到村民问:“你啥时也来包我们村?”我想这句话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讲述者郭彦滨系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千佛崖村第一书记)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管下去
作为一名有20年教龄的老师,驻村第一天我就去了村小学校。尽管早早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震惊:破旧的教室里,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并班上课,1个铅球和1个篮球是仅有的体育用品,工具书只是奢望……更让我心痛的是,在这个年纪本应快乐无忧孩子的眼睛里,却是空洞、茫然,和对陌生人的恐惧。
我决心要改变这一切。借助社会力量,将校舍修缮一新,孩子们第一次用上水冲厕所,校服、文具、电脑等用品源源不断地送来。很多同事说,这次扶贫的任务主要是着眼产业发展,提升村民收入,学校建成这样,已是超额完成任务了。可我知道,这远远不够。硬件设施是改变了,可7个学生依然懵懵懂懂坐在教室里,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样子,没有梦想,也没有对美好明天的渴望。
为了有更多时间跟学生们在一起,我住进了学校的空教室,很快和他们打成了一片。孩子们没吃过蛋糕,我就从石家庄带过来;孩子们没过过“六一”,我们就安排了“盛大”的节日聚会;中秋节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吃月饼、赏月。渐渐的,他们学会了:上课下课要向老师起立鞠躬;感谢别人要说“谢谢”;做错了事情要说“对不起”;看到家长辛苦了一天,对他们说一声“爸爸妈妈辛苦啦!”虽然这些不属于驻村工作的考核指标,但我们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得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管下去。
为了让孩子们增长见识、树立远大理想,假期里,我带着从未离开过村子的学生和家长来到石家庄,参观了河北省博物院、省科技馆、地球科学博物馆、人体科学馆、大学校园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还在河北师大附小为孩子们安排了音乐、陶艺、书法等素质拓展课。特殊的夏令营活动为这些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从了解到认同到期盼,也让他们拥有了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命运的勇气和决心。为了保证活动万无一失,联系、带队、讲解我都包办了,把每一个孩子送回村里家中才松了口气。
“六一”、中秋、儿子生日,之前和家人团圆的日子,我从未缺席,而这一年,几乎都在不老台陪着村里的孩子们度过了。有人说我这样驻村太傻,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两年根本看不到任何成效的教育工作。但作为第一书记,也作为母亲,做好教育扶贫,我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讲述者倪志宇系河北阜平县不老台村第一书记)
以心换心,融入老表们的朋友圈
去年11月,我到大西坝村任第一书记。到任后,我谢绝了县、乡两级领导安排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居住的好意,住在村委会,自己开火做饭。但老表们并不买账,我申请的修建村人行道、绿化等项目,有些老表非但不支持,还找各种理由不让在他家门口铺设人行道、不让栽树。
眼看好不容易申请来的项目就要流产了,我的满腔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开始有了放弃的念头。几番思想斗争后,我还是选择了坚持,一次又一次上门,和老表们拉家常、谈心;一起摘脐橙、拾桐油、捡油茶,拉近了和他们间的距离。老表们也感觉到了我的真心实意,终于,所有项目顺利实施。现在老表也愿意和我交往了,经常到村委会找我聊聊天,反映一些问题,为村里的发展出主意。
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经过广泛调查,我为大西坝村选择了白莲和果蔬种植两个产业,邀请村里在外面发展得好、有想法的两个年轻人回村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并成立了合作社。老表以前也尝试着发展过一些产业,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心里留下了阴影。当时,我就是说破了天,他们也不愿意尝试新产业,这让我陷入了两难,只能自己带头先做起来。
今年,400多亩白莲收益达百万元,30多亩蔬菜大棚每亩收益在两万元以上。看到这么好的收益,老表们纷纷加入合作社。目前,大西坝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是党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大西坝村只有12名党员,平均年龄61岁,最大的已90多岁,最小的也已54岁。一进村,我就着手抓党建。从制度建设入手,我和村两委的同志们协商建立“每周例会”制、工作汇报通报制、值班制等,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财务管理等制度,让一切工作都晒在阳光下,亮在百姓的眼前。
为补充新鲜血液,我把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愿为群众办实事的优秀青年吸纳进党组织,目前已发展预备党员2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人,培养村后备干部2人。(讲述者冯宗伟系江西赣州市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第一书记)
当一根撑起贫困户的“拐杖”
我们村有一贫困户名叫赵复连,他说儿子在外地打工自己都顾不上,哪里有能力照顾老人。我们了解到他儿子赵兴山在苏州打工,收入确实不高,于是动员赵兴山回乡创业。赵兴山表示,愿意回家创业,今年6月,赵兴山回来了。村委会经过仔细考虑决定资助他养羊,现在他很有干劲,最近又扩大了养殖规模,赵复连帮着儿子创业,一家顺利实现脱贫。
有个别贫困户收入提高了,但看到现在帮扶政策好,不愿意脱贫摘帽。我就向他们宣传脱贫光荣,村委会还专门设计制作了“精准脱贫光荣榜”,让已脱贫的贫困户主动申请脱贫摘帽。
今年吴大村又有一个叫赵妮妮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赵妮妮是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早逝,父亲新组建了家庭在外地生活,平时全靠她爷爷照顾学习和生活。收到入学通知书,爷爷犯了愁,学费和生活费不是小数字。我们了解了妮妮的情况,把她的困难发布到网上,希望引起爱心人士的关注。没想到很快有了回应,仅三天就筹得助学金6000元,妮妮的学费有了着落。
下一步,发展吴大村的特色农业、让大户带动小户共同脱贫致富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一定要让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做好那根撑起贫困户的“拐杖”。(讲述者许大禹系安徽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吴大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