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叶后浪村:脱贫热浪扑面来

2016年12月20日 09:47   来源:青海日报   

柴鸡养殖成为叶后浪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本报记者 罗连军 摄

  本报记者 罗连军

  翻过三座山后,一个在山坡上零散分布的村庄呈现在眼前。虽说贵德县拉西瓦镇叶后浪村离贵德县城只有56公里,但偏僻贫瘠、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让这个脑山村始终与贫困相伴。

  12月15日,记者走进叶后浪村。山坡上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广场和合作社养殖小区畜棚,在土墙木房的庄廓里脱颖而出,成为全村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

  “3家低保户兜底后,剩余18户今年就能彻底脱贫,明年的重点工作依然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好务工、特色种植养殖和脱贫的巩固工作。”走进村支部书记尕藏多杰家,温暖的阳光照在封闭的阳台上,在第一书记田青军的主持下,村两委班子正总结讨论明年的扶贫计划。

  叶后浪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纯藏族脑山村,与龙羊峡水库仅一山之隔。全村共71户人家,是省水利厅帮扶的9个定点村之一。去年11月经省水利厅派驻的第一书记田青军和工作队的摸底排查后,确定了年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的21家贫困户。

  一个耕地面积只有30公顷、草场只有0.93万公顷,而且全是山地、海拔近3000米的村子,如何在陡坡上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贫困户彻底脱贫,田青军和村两委成员动了不少脑筋。

  “草场面积少,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为发挥村里的资源优势, 我们经过多次考察和论证,成立了叶后浪村合作社,组织村民进行牛羊舍饲圈养、土鸡养殖和蕨蔴种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借小型产业脱贫。”田青军说。

  为实现稳定脱贫,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第一步是通过协调项目搞好水电路等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是打破传统种植洋芋、油菜的格局,发展特色种养业,改变村民收入单一的局面;第三步是扩大第三产业,利用互联网电商优势打响村里的特色产品,并形成规模。

  于是叶后浪村一浪接一浪的脱贫浪潮接踵而来。

  “去年4月,村里试种了1.33公顷蕨蔴,叶子长得像芹菜,果实也有小拇指大了,到明年4月肯定会丰收。”尕藏多杰告诉记者,为提高收入第一书记多方考察,选准了适宜全村种植的蕨蔴,以当前的价格看,每亩地平均收益五六千元,是小麦的10多倍。

  在村民自愿基础上,全村投选出20户村民,每户一亩地进行蕨蔴试种。为稳定村民收入,田青军与门源回族自治县天姿种植养殖合作社签定了保底回收的合同,全村拉开了脱贫的第一浪。

  村民索南说:“县农牧部门免费提供优质蕨蔴,一次下种,将收益十多年,这一变全村昔日的不产量的土地变成了宝。没有党和政府,没有工作组,我们还在外甥打灯笼——照旧,难以想象何时过上富裕生活。”

  按年初计划,今年全村投资300万元的10.4公里U型渠道建设,解决了全村山地的浇水问题;投入200万元的村道硬化,将水泥路引向家家户户;村委办公场所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和太阳能路灯安装,打破了全村夜晚的黑暗和无活动场所的历史……

  叶后浪村脱贫的第二浪,自然是收入最快最直接的劳务输出了。今年7月,由村委会牵头与诺木洪农场签订了长期采摘枸杞的务工合同,由村支书带队组织100人赴诺木洪采摘枸杞。

  “两个月时间,每人收入达3000元以上,而且采摘枸杞劳动强度低,20至50岁的妇女都能参加,越熟练收入越多。”尕藏多杰说。

  脱贫的第三浪,就是叶后浪村的柴鸡养殖了。今年省水利厅与省农牧厅对接,由青海化青生物科技开发公司提供鸡苗、技术和一周的饲料,每户100只,发放给20户村民进行养殖。所产的鸡蛋、鸡肉村民可自行高价出售,售不出去的由公司保底收购。

  叶后浪村贫困户扎西与河西镇贺尔加村农民仁钦合作,将自己的鸡苗放入仁钦的枸杞苗圃地放养,周边的消费者闻讯购买。目前即将出栏的柴鸡一只卖到了170元。半年时间扎西就能收入七八千元。

  七八年前因山体滑坡与18户村民一同搬迁至尼那水电厂的贫困户彭毛,也看到了养殖柴鸡的巨大利润。他将村民的2公顷的撂荒地流转承包种植玉米等鸡饲料,并将9户人家的900只鸡入股,办起了专业柴鸡散养场。目前,鸡苗成活率达98%,过年时出栏,毛收入将近15万元,每户将增加万元的收入。

  今年32岁的知后日多杰和多病母亲住在一间五六十年前修建的矮土房里。由于知后日多杰要照顾母亲,只能在村子附近打打零工,拿不出垫资修建新房的2万元现金,一直享受不了国家危旧房改造项目。

  今年,田青军自己拿出2万元,知后日多杰自筹了1万元,修建了一栋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新房。他说:“现在房子只剩下里面的粉刷了,等到政府验收后,我就能拿到3.5万元的补助金了。现在我可以跟着其他村民一起种蕨蔴养土鸡,脱贫致富了。”

  田青军介绍,目前全村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山地灌溉、累计投入资金达1100万元,18户实现脱贫。明年村里养殖合作社启动,还要投入30万元修建简易温棚解决村民吃菜难的问题。同时投入380万元对道路河道两边修建浆砌石加固。并打造全村的农畜产品品牌,让所有村民走上富裕路。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