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树石山上书写脱贫故事

2016年12月19日 07:55   来源:石家庄日报   戴丽丽/文

驻村工作组的人员在帮助村民植树。

  本报记者 戴丽丽/文

  精准脱贫,全市发力。2016年我市向贫困地区派驻了584个驻村工作组,并以推进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专项行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七大工程”为抓手,打响了“十三五”期间一场规模宏大的脱贫攻坚战。市委统战部驻平山县树石村工作组就是这其中一支队伍。

  树石,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但多年来村里发展基础薄弱,全村近四分之一的贫困发生率挡住了百姓脱贫的步伐。响应市委号召,由吴俊磊为组长的精准脱贫工作组,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来到了这个美丽而贫困的小山村,走上精准脱贫之路。

  “纸上谈兵半辈子,终有缘分为民忙。积德行善天有意,遵奉党命献忠肠。”这是写在市委统战部驻树石村工作组组长、村第一书记吴俊磊的民情日记里的一首诗。下乡近一年来,他已经记下了10万余字的民情日记,记录了这些日子的悲与喜、苦与乐。用他一句话,他的整个身心与这个村已经紧紧联在一起了,唯一希望的是在这个村的脱贫嬗变中能够留下自己坚实的足迹!

  “百姓把我们当亲戚,更加体会到身上的责任”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感情已经与这个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村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已经根植于自己的血液中,渗透在了骨子里。

  ——摘自吴俊磊的民情日记

  这句话写在11月2日凌晨。当晚,面对闯进村里非法采矿的犯罪团伙,吴俊磊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制止了这起偷采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违法偷采,也太无法无天了,是不是欺负树石村软弱无人啊!”这言辞间俨然已将自己当成树石村的一员。凌晨一点回到驻地,吴俊磊辗转难眠,遂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感情已经与这个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头翻阅吴俊磊的民情日记,记者发现,这份感情的融入,从工作组入村走访的那一刻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

  “孩子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啊,别动,我给你暖和暖和。”这是在村民史竹山家,94岁的老母亲手拉着吴俊磊的手说的一句话。老人眼睛看不到什么,耳朵也听不到什么。她也不知道吴俊磊是何方人士,也不知道工作组是做什么的,只是老百姓的一种朴素情怀和善意表达。“这是我们入户时遇到的让人永远不能忘怀的一幕,”吴俊磊说,“正是这样的表达让队员们感觉到一份沉重的责任。”

  到村后,吴俊磊带领工作组连续用了十多天的时间,逐户走访了48个贫困户。每走一户,就会遇到一段不同的“奔贫”故事,因残、因病、因孤……让人痛心。吴俊磊在日记中写道:“这些百姓真的无力靠自身能力去摘掉头上贫困帽子,小康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梦想。”接下来几个月里,吴俊磊心系困难群众,尽己所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孤寡老人行动不便,就主动帮助植树劳动;残疾病人康复需要器械,他自己掏钱买来助行器,送到百姓家中;百姓有了大病,就积极联系医院就医;孩子没有学上,就主动联系就读学校;村民的苹果滞销,工作组千方百计联系企业解决销路;村里有红事自己掏钱道贺,有白事必须登门慰问……

  真心换真情,一次次接触,拉近了工作组与村民的感情,虽然没有听到什么感谢的话语,可是驻地的院子里却一天天热闹起来,东家西红柿,西家秋黄瓜(黄瓜一种品种),村南一把豆角,村北几个笨鸡蛋……只要村民自己家里有的,都会给他们送过来,有的村民还拉着吴俊磊的手说:吴主任,有你们在,我们真的看到脱贫的希望,千万在我们村多驻几年啊!“百姓这是把我们当亲戚,这让我们感到激动,更加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吴俊磊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通过实践的磨炼,我变得更沉着、有韧劲儿了”

  下来这几个月最大的体会就是对自己脾气性格的磨炼,这些比在微信上喝多少心灵鸡汤都管用,沉着、韧劲儿不是一般人说说都能做到的,没有实践的磨炼肯定到不了一定境界。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摘自吴俊磊的民情日记

  “你看吧,他肯定又先去工地了。”还没有到村口,吴俊磊就隐隐约约听到村边小憩的村民在窃窃私语。每周一,下车到驻地前,吴俊磊都要先到在建的大棚工地转一圈,几个月来已经形成了习惯。

  结合村庄实际,打造绿色生态大棚,这是工作组协助村里谋划推进的一个精准脱贫项目。一个曾经在机关里天天和文字打交道的书生来到了田地间搞大棚建设,这难度可想而知。吴俊磊拿出“每事问”的态度,向书本学习,向致富能手学习,千方百计多方“化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截至记者采访,投资80万元的四个蔬菜大棚已经建成投用,并获得收益。

  精准脱贫,必须有产业项目资金做支撑。吴俊磊驻村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项目规划和资金争取上。“吴俊磊这个组长真有韧性!”这是平山县某部门领导对他一次次、一趟趟为跑资金、引项目,对他们“围追堵截”的一种无奈“褒奖”。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在“精”和“准”字上下功夫。为了制定出符合村庄发展实际,符合百姓愿望的脱贫方案,吴俊磊带领工作组走访致富能手、老党员、群众代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班子会议,对起草的扶贫规划进行反复推敲、完善,最终确定下11个总规划资金达到500多万元的项目。为了引进市区一家企业投资,吴俊磊先后三次到企业考察,六次接待该企业前来参观,电话沟通更是不计其数。为使资金及时到位,吴俊磊就成了某些部门的常客,积极引进项目资金,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实践的磨炼,我变得更沉着、有韧劲儿了。”吴俊磊说。

  “从机关到农村,心量宽了、使命感强了”

  这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参加扶贫,为老百姓办事,不仅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更应该是一个党员的政治使命使然。

  ——摘自吴俊磊的民情日记

  在机关“耍笔杆子”多年,自我反省还是免不了“纸上谈兵”的机关作风。此次,从机关到农村,从干部到农民,身份变了、环境变了,给了吴俊磊转变作风,武装头脑的好时机。他在日记里总结道:“下来以后,最大的转变就是感觉个子矮了,心量宽了,使命感强了。”“做好主心骨、当好小学生”这是他给自己的重新定位。

  关键时刻做好主心骨。吴俊磊1991年入党,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驻村让他意识到,以往在机关差点游离的党员身份和责任意识又回到了身边。“在机关身边都是党员,容易淡化自己的政治身份,这次参加扶贫工作,还任村第一书记,身边大都是普通群众,多了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使命感油然而生。”吴俊磊在日记里写道。

  作为一名党员 ,关键时刻就要冲在前。7·19洪灾中,水里泡着,雨里淋着,吴俊磊带领群众转移安置,保护生命财产,争取救灾物资,危难时刻,他真正成了百姓的主心骨。

  “不能在驻地呆下去了,赶紧跟我走。”吴俊磊说完,穿上雨鞋,抓起一把雨伞,带头冲进了雨中,一口气走了十多户,直到看到没有危险为止。这是吴俊磊抗洪中的一个片断。从7月18日开始,一场暴雨席卷平山大地,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树石村未能幸免。灾情就是命令。在这次暴雨开始的48 小时内,吴俊磊协助村干部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排除危房隐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转移受灾羊只、对村上游水库进行排险加固。两天两夜里,工作组与村干部一道,两小时一巡察,4 小时一碰头,困了打个盹,饿了吃泡面,直到坚持到洪水开始回落。暴雨过后,吴俊磊主动汇报、积极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紧急组织近万元的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运抵村里,筹集10万元的扶贫救灾资金下拨树石,极大地鼓舞了村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在村里,吴俊磊又以“小学生”的姿态努力学习着。跑资金,拉项目,办手续、招投标、建大棚、跑销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村里孩子联系学校……这次驻村扶贫让吴俊磊深深地感受到驻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以前机关里存下的那点肚子里的“余粮”远远不够。为迅速适应扶贫工作需要,工作组在认真参加全市扶贫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学习扶贫政策,做扶贫政策的明白人。他们还深入调研,对本村的48个贫困户进行了认真走访,并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了电子档案。为制定符合村情的扶贫规划,先后两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五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与其说是到村协助工作,倒不如说是下来学习的一个绝好机会。如果总要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露出一个不懂装懂的样子,估计离群众撵你出村的日子也不远了。最好的姿态就是降低身段,俯下腰身,甘当小学生。”吴俊磊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愿让树石得重生,只做乡间一游人”

  喧嚣都市芳菲尽,静寂山村春始开。昨夜细雨淋漓洒,遍野油菜片片黄。干涸泥土得滋润,倾情散发沁脾香。但求农村无贫困,只做乡间一游人。

  ——摘自吴俊磊的民情日记

  这首诗取自吴俊磊的民情日记,寄托着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美好期许。

  树石原名“树生”。传说以前这里树木茂密,河水澹澹,一场自然地质灾害让这里树木尽失,清水凝滞,村里的人们做梦也盼望能树木重生,清水再回,就起名“树生”,后来演化为今天的“树石”,当地百姓现在还一直延用“树生”这个名字。树石,树生。树生,树石!让山上树木重生,焕发生机,让山村脱贫重生,这何尝不是全村百姓的愿望。

  然而,驻村期间,曾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引起了吴俊磊的反思:工作组千方百计为贫困户争取来慰问物资,却引来没有得到物资的非贫困户的怨气。吴俊磊意识到,要让村民带着尊严奔小康,不仅要使村庄有“面子”,还要使村民讲“里子”。为此,当吴俊磊得知市委市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程共同进行推进的消息时,他第一时间在日记了“点了赞”。

  两项工程“合二为一”,投资多了,规模大了,给了树石重生的更大机遇。驻村工作组协助村两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用精用好每一分钱,将村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修缮一新,硬化了村东村西两条公路,路边安装了路灯;开展安全饮水、村内环境整治和危房改造工程;争取来中华海联卫生室建设资金5万元,完善卫生室建设……同时,他们积极推进精准脱贫项目,实施完成了生态大棚和光伏项目,使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100元。开展家政月嫂培训班,组织村民党员参观西柏坡,听老党员讲党课,让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一系列举措让百姓钱包鼓起来,脑袋也富起来,一个美丽的新树石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正在实现蝶变重生。

  如今,吴俊磊的民情日记还远没有画上句号,整村脱贫、逐户脱贫、为民办实事、帮建基层组织……11个项目被吴俊磊工工整整地记在日记本里,根据项目进展被标注上不同颜色。“愿让树石得重生,只做乡间一游人。”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他坚信诗间所表达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一个美丽的新树石一定能够破茧成蝶。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