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所有人都脱了贫,我们才回去”

2016年09月18日 10:25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忠县石黄镇三胜村驻村扶贫工作队 “你们所有人都脱了贫,我们才回去”

  扶贫工作队员到贫困户家里走访。记者 王亚同 摄

 

  三个月前,忠县西北最偏远的乡镇石黄镇三胜村住进了4个“外来户”。他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在村委会办公室住了下来,并隔三岔五地入户走访,为村民们张罗修路、建水厂、办幼儿园,发展生态养殖。办事风风火火的4个年轻人,一下子激活了这个大山里的市级贫困村。

  驻村扶贫工作队三女一男,分别是队长眭凡荣,队员张春燕、黎万军和张劲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近日,记者走访了三胜村,了解到他们扶贫的许多故事。

  一夜未眠商讨扶贫方案

  三胜村位于忠县与梁平县交界处,全村560多户村民零散地分布在9平方公里范围内。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致富门路不多,全村的贫困户多达50户。去年,忠县实施扶贫攻坚后,三胜村在当年底已有22户、73人成功脱贫。

  为使整村脱贫“销号”,县里选派了县卫计委党员眭凡荣为队长,党员黎万军和张劲唯,及张春燕为队员,组成驻村工作队,于今年6月驻进三胜村。接到任务时,眭凡荣的孩子刚放暑假,为不落下工作,她把孩子托付给亲戚照看;最年轻的张劲唯刚结婚,为要不要下村很是纠结,“和贫困户比,这算什么!”丈夫的这句话,让她再无后顾之忧。

  7月的一天晚上,村里停电。“房间太闷热,我们只好到房顶上乘凉。”眭凡荣介绍,大家一边乘凉一边讨论工作,从基础设施、危房改造到产业发展……一夜未眠的他们最终达成了统一的扶贫方案。

  “两条腿”走路助村民脱贫

  脱贫工作队队员黎万军介绍,一直以来,三胜村的交通、人畜用水都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另外,当地传统养殖产业不成规模,红苕、马铃薯等主要农产品也卖不上价。

  在前期走访的基础上,工作队形成了“夯实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找优势”“两条腿”走路的脱贫思路:一是加快道路、山坪塘等基础建设,实施危旧房改造;二是发掘传统红苕、马铃薯等农产品的利润增长点,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山羊、生猪养殖。

  为此,工作队多方奔走争取项目和资金。截至目前,该村共硬化、拓宽道路10余公里,投入70多万元实施了山坪塘整治和自来水厂技改,完成20余户危旧房改造,新修幼儿园1座,扩建了村便民服务中心。看得见的投入,让村民们倍感振奋,更激发了发展产业的热情。

  在工作队的鼓励下,二组的建卡贫困户李立万养起了20只山羊、6头生猪。如今的三胜村,像李立万这样实施规模养殖的贫困户还有6户。

  对于种植传统作物的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则利用自身优势,联系上当地一家加工企业,上门收购红苕和马铃薯。“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然后加工成粉丝出售。”三胜村党支部书记张德荣介绍,企业还在当地敞开收购土鸡、土猪,通过其电商渠道销售,村里28个贫困家庭因此受益,户均增收近1000元。

  拧成一股绳解难题

  在驻村扶贫中,他们每个人都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整个团队拧成了一股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三胜村有个自来水站,村民的饮用水多来源于此。然而,工作队却发现水站仅能对水做沉淀处理,安全无法保证。来自县疾控中心的张春燕表示,把为村里免费检测水质的任务包揽下来。

  贫困户李立万患有骨质增生,黎万军听说后当即联系了县里的医生为其开方抓药。考虑到其他贫困户也有类似需求,队长眭凡荣就与自己的工作单位协商,为村里所有的贫困户配备了“家庭医生”。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张劲唯,一直负责工作队与镇、村干部们的沟通协调,每次召集村民开院坝会、培训讲座都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

  驻村扶贫以来,他们齐心协力为贫困户服务,赢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有贫困户问他们要“插队”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你们所有人都脱了贫,我们才回去!”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