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甘肃徽县硬湾村:养蜂古法“酿出”脱贫新路

2017年10月11日 15: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发明 李芙蓉

  算起来,吕治刚养蜂也有几十年了。可这个甘肃徽县硬湾村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以前仅能维持生计的蜂蜜,有朝一日竟也让他看到了收入大增的前景。

  “以前自己家养20箱蜂,一年能产200多斤蜜,都是自己销售,到外面去卖,销路不行,每斤也就二十来元钱,一年下来赚不到多少钱。”说到现在,吕治刚满脸欣喜,“如今我们都统一卖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在合作社的管理和帮助下,吕治刚现在能养三四十箱蜂,年产400斤蜜,收入也翻番了。

  硬湾村养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村里几乎家家都养蜂,但是养得都不太多,收入也仅够维持生计。硬湾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乡,山大沟深、林多地少,全村共117户445人,2016年之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1户130人。

  “最近几年,在各级帮扶力量的帮助下,村里的水、电、路、房等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收入问题。”硬湾村党支部书记高志根说,解决收入,只能靠产业。作为硬湾村的帮扶单位,2016年徽县县委组织部在硬湾村实地调研发现,硬湾村的地理劣势反而是酿造“树巢蜜”的绝佳优势。

  “村内的龙头岭属青泥岭山系,气候温润,远离村庄,没有污染;每到花开季节,山里的七里香、五味子、金银花、柴胡等许许多多药材花争相竞开,酿出的树巢蜜有天然的野花芬芳和特有的药草气息。”提起这个优势,高志根如数家珍。据文献记载,硬湾村的“树巢”养蜂法起于东汉时期,酿出的蜜口感好、产量少但品质高,“普通蜂半个月取一次蜜,产量好的一箱蜂能取上百斤蜜。我们这里养的是中华土蜂,一箱蜂一年才取一次蜜,一次只有10斤左右的蜜。”

  在高志根看来,村里守着千年养蜂的“传家宝”受穷,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户散养产量不高、利润不大,二是散销出路难寻。

  2016年12月份,在徽县县委组织部的帮扶下,硬湾村成立了龙崖老巢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模式,发展青泥岭树巢蜜产业。

  徽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永成介绍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县委组织部帮助硬湾村购置种蜂200箱,蜂箱800个,并为村里注入资金20万元。其中,拿出3.1万元,按照每户1000元的配股标准作为31户扶贫对象的入股资金;剩下的16.9万元由村党支部控股,将其中5万元股金所产生的红利作为村集体积累,另外的11.9万元股金所产生的红利平均分配给31户贫困户。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后,合作社还吸引全村67户群众入股共25.6万元。

  解决了钱的问题,就得研究怎么干了。“蜂由合作社统一养殖,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多箱。”从成立合作社到现在,高志根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为合作社奔波,“今年7月份刚割完蜜,线上销售到现在才两个多月,已经有11万多元的销售额了,线下销售能有6万多元,加起来将近有18万元了。”

  合作社目前的发展状况让高志根很满意。“现在来看,除了成本,到年底应该能拿出来10万元为贫困户分红。中秋节、春节、明年端午节,都是销售旺季,如果明年全部都卖完了,销售额估计能有70万元,到时候分红也会更多。”

  除了靠发展产业给村民们分红,合作社在雇佣劳动力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村里的贫困户。65岁的村民刘尚国最近几年过得不太顺利,先是老伴儿在2013年查出了宫颈癌,后来15岁的小孙子也生了病。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平时收入就靠女儿和女婿打工,一年下来只有1.6万元。合作社成立后,刘尚国被请来看门,每个月能有1500元钱的工资。“我家在合作社里还入了2000元的股,社里给配了1000元;家里还养了30箱蜂,产了200来斤蜜,都交给合作社统一销售了。”刘尚国说,自己跟女儿女婿的务工收入加上合作社分红,今年怎么也能有3万元的收入,“村里的这种帮扶模式真好,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全家都要加油干,争取明年跟大家一起脱贫。”(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通讯员 李芙蓉)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