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漫漫无根草,沙砾无垠尽荒凉。曾几何时,这就是黄沙头的真实写照。
黄沙头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木格滩沙漠向东南延伸的前沿,南北约长20公里,东西约宽3.5公里,面积达0.6万余公顷。上世纪中期以前,荒凉无垠的黄沙头仿佛一只暴戾狂野的巨兽,肆意扑向公路村庄,无情地吞噬着耕地,驱赶着人类。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的沙漠每年都以5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扩展蔓延,一年中就有将近200公顷的草地、耕地渐渐消逝。有些农牧民为了生存举家迁徙,有些搬迁至山坡居住,茫茫的黄沙头里,尽是无奈的悲咽。
危机,咄咄逼人!“沙进人退”的局面愈演愈烈,“治沙战争”刻不容缓。
于是,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将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治沙造林列入全县沙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和头等大事。黄沙头的命运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从一人、一铁锹、一架子车“零敲碎打”的治沙模式,到现在专业化、科学化的治沙造林,荒漠的希望就这样一点点被“染绿”。
每年造林时节,干部群众、军人民兵、僧侣师生等上万人次都穿梭在黄沙头,他们用树苗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衣装。21年来,累计投资超过12亿元,共治理沙漠化面积9.8万公顷,荒凉的黄沙头终于复活了!
“过去的我们是与沙漠争土地、争生存空间;现在是向沙漠要生态效益、要经济价值。局部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贵南县环保林业局局长仁增介绍说,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的思路,贵南县对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为黄沙头提供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挑战荒漠化的战书。
每治一片沙,都在靠近绿水青山的梦想。
对很多人来说,眼前的绿色是浑然不觉的。但在沙区,绿色是一种馈赠,是一种财富,而贵南县的治沙“愚公”们更是把治沙和种树当作一种信仰。
72岁的布加是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对荒漠十五年的埋头苦干与不离不弃,用600多公顷的树苗染绿了黄沙。这位治沙“愚公”经历了数不清的人进沙退、人退沙进。只因为布加老人心底的坚韧与坚持,那一片片“不可治愈”的沙地,才逐渐孕育出了希望。“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不仅是布加老人的决心,更是太多治沙人的梦想。
在沙区,还有把沙漠当宝贝、铁了心向沙漠要效益的人。2015年开始,有着20多年义务植树经验的黄生红带着家眷远离家乡湟中县,慕名来到贵南县黄沙头沙漠,为“绿色长城”添砖加瓦。他自筹100余万元资金,组织自己的造林队及贵南县当地群众3000余人,在荒漠之上无偿造林66余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6余万株。黄生红的举动不仅为贵南治沙造林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创造了条件。二十多年的执着,让他只身投入在国土绿化的一线,纵使治沙再艰难,守护绿意已然成了他生命中最深沉的底色。
在贵南县,绿色不仅是荒漠的脉动,更是生命的延续。2017年,贵南县茫曲、沙沟、过马营、茫拉四个乡镇积极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木格滩、龙羊峡库区等沙区大力开展保卫家园绿化治沙造林活动,参与造林人数累计超过3万人次,投资近200万元,共栽植各类苗木230余万株。这一系列的造林、苗木费用全部都由各乡镇群众自筹解决,这些感人的治沙场面不仅造就了荒漠奇迹,更体现了不向沙漠低头的治沙精神!
沙区的绿色,总有故事总有奇迹。从1996年的一声令下打响治沙战,到2006年开始的黄沙头军民一起风餐露宿、挥锨植树、共建万亩生态林、青年林,再到如今像布加、黄生红等无数治沙人的坚持与守护,昔日绵延10多公里的不毛之地已被郁郁葱葱的柠条、黑刺、沙柳、杨树、沙棘等植物所覆盖,如今的黄沙头已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这里的治沙人让我们重新定义了荒漠生命的奇迹。这里的时间不是以秒为记,而是以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在荒漠沙区,人们栽下一棵树,一眼望穿十年。而这数十年也让昔日的黄沙漫漫变成了今天的绿意盎然,如今,黄沙头已经成为了贵南县治沙增绿的新亮点,2017年贵南县环保林业局还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流沙基本被固定,沙尘暴也逐年减少,当初“逃离”黄沙头的百姓也“回归”了自己的家园,用他们的治沙决心与梦想延续着守护绿色的信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久久为功,锲而不舍。荒漠中上不断覆盖的绿色,成了治沙人永不褪色的韶华,在多彩的贵南大地延伸、延伸……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