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龙羊峡,岁月在这里重生

2018年06月14日 13:46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实习记者 栾雨嘉

  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一路上都是嶙峋巍峨的黄色土山,忽然之间,一湾平静、碧蓝的龙羊湖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尽收眼底。远处,天空亲吻着湖面,是大自然的匆匆留笔,眼前的画面静谧安详,有着岁月与时光在这里沉淀的味道。

  “龙羊峡镇,是一个因水库修建而人群聚集的区域。1976年,随着水电大军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偏僻荒凉的地方变成了喧闹的集镇,1986年人口增加到三万余人,而随着工程的落幕,人口密集的小镇变得萧条和凄凉,当时只剩下1000多名原住民。”龙羊峡镇镇长谭海荣回忆道。

  谭海荣说:为了重振龙羊峡镇昔日的辉煌和追寻龙羊精神,在2014年时,我们进行了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进行街面改造、修建路灯、自行车赛道、停车场、足球场、污水处理厂等,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和青海艺苑旅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大企业的入驻为小镇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17年8月,龙羊峡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和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龙羊峡小镇逐步走向正轨。我们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龙羊峡由水电之城转型为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运动健身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辐射力,犹如一道道光束照向了周边的乡村,群众们也共享着这份“荣光”。依托特色小镇,龙羊峡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近年来累计投资2.22亿元,先后对龙羊峡镇所属13个村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通过以镇带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还发展起了田园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业。

  龙羊峡镇黄河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随着井喷似的自驾游热潮以及人们对“田园符号”的追寻,主要打造黄河旅游民俗文化村。黄河村分为两个片区,新区主要打造农家客栈,老区主要发展农家乐。走进一家名为“黄河生态山庄”的农家院,春日里,房前屋后的绿化已是绿肥红瘦,自家种的蔬果应有尽有,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特别的是,在这个农家院有一间30平方米的独立卧室,犹如一个“家庭博物馆”,陈列着70年代人们的生活用品和劳动用具,有脸盆、钟表、算盘、电视、电壶、老报纸、风箱、木锤、簸箕、手工打造的马鞍以及犁地工具。

  黄河村村委会主任马海说:“我们把这些老东西收集起来,向人们展示一种民俗与文化,让现在的人看看老一辈是怎样生活的。借助乡村振兴以及当地的旅游发展,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从农耕文化向旅游文化的一种转变,具有时代感的东西可以唤醒人们的记忆,同时它们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26岁的马玉春是一家农家乐的经营者,2013年一家人都在深圳打工,做拉面。听说近几年龙羊峡旅游发展好,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们在2017年3月回到了家乡,决定自己创业,于是一个2500平方米的农家乐就在自己家里开起来了。“在外打工,总有一种‘漂’的状态,回到自己家里发展,心里也安定许多。打工一个月只能挣五六千元,还得交房租。现在我们全家搞起了集餐饮、住宿、采摘、观光为一体农家乐,也不用掏房租、支付工资,菜都是自己种的,也降低了成本。而且政府还在桌椅灶台、被套床单给予补贴,这又为我们省了一笔钱。现在经营最好的时候能赚一万五千元左右。”她的脸上写满开心。

  “瞧,现在黄河村的上下水也通了,路灯、垃圾箱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干净平整的柏油马路通到各家各处,咱农村也不比城市差!”马海高兴地说。

  “以前村里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几乎都没人了,现在他们在外也挣了钱,胆子也大了,眼光也能放长远了,农民身份也变了,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每家每户开始打造起自己的老院子,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赏饭吃,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上钱,吃上‘旅游饭’。现在,我们已经与六十户签了农家客栈协议,对游客可以进行统一分配、安排和管理,同时统一菜价,避免宰客现象。另外,借助精准扶贫资金以及老百姓自筹,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打造月亮湾度假村。”马海对黄河村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