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翟景磊带领村民在黄河滩区迁建 把“稳稳的家”安在“村台”上

2018年05月15日 10:17   来源:人民日报   

  讲述人: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马厂村党支部书记 翟景磊 本报记者 肖家鑫采访整理

  2014年,29岁的翟景磊决定结束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马厂村担任村主任,后来又在换届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村子里的带头人。

  不过,令回乡之初的翟景磊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他。2016年,传闻已久的黄河滩区迁建工作正式启动,滩区百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除了日常的管理、扶贫等工作,翟景磊又多了一项艰巨任务:迁建。

  据介绍,山东省滩区脱贫迁建通过五种方式分类施策:宽滩区就地就近淤筑防洪大村台,每个村台居住5000人以上,安置25万人;实施外迁工程,安置5万人;建设护城大堤,保障12万人防洪安全;改造提升老旧村台,解决防洪标准低、配套设施落后问题,涉及12万人;改造提升防洪撤退道路,涉及6万人。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鲁豫交界、黄河之滨的焦园乡,倾听翟景磊讲述他的迁建故事。

  祖祖辈辈的苦涩记忆,终于有希望能画上句号

  不到滩区,很难想象滩区的苦。我在外打工多年,外面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黄河大坝和黄河之间的土地上,还有如此大量的人们在这里生活栖居。

  在滩区,一直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说法,意思就是老一辈人要用4个3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可即便如此,一场洪水过后,一辈子辛辛苦苦的财富积累可能就付之东流。过去几十年,这里的人们就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循环中。

  走进滩区的不少村子,我发现地面大多高低不一。这是因为盖房子前先要“垫台”,只有把地面垫高,才能尽量避免被洪水侵袭。但由于各家情况不同,也就导致了村子路面高低不平,十分混乱。因为经常面临洪水威胁,滩区人大多不会把房子建得很好,而这也影响了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包括我在内,在滩区人的记忆深处,总有黄河“上水”的心理烙印。小的洪水,会把田地淹没,把村庄包围,进出都需要坐船;大的洪水,则要举家连夜搬到大坝外,找亲戚家借宿。不过,自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后,滩区多年没经历过水患了。

  最近这些年,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收入提高了,生活越来越好,但对于滩区人来说,“上水”一词却始终是心里的一道坎。如今,山东下决心解决滩区百姓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我们祖祖辈辈的苦涩记忆,终于有希望能画上一个句号。

  复杂情况远超想象,解决问题靠耐心和细心

  关于未来的想象很美好,但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回到村子后,我才知道基层工作所面临的复杂情况。按理说,迁建这么好的事,村民都应该举双手赞成,但现实的情况却让我们这些基层干部伤透了脑筋。

  迁建的消息刚一传出,大部分村民其实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这些年,滩区已经多次传出类似消息,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即使像我们这些更早了解情况的村支书,心里也都是直打鼓。因为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资金、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都让我们不敢想,不敢干。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是土地调配的问题。迁建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在滩区淤筑防洪大村台,然后将分散的村落集中在一起,以此来提高防洪能力和改善居住环境。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要先占用一些耕地。矛盾由此产生:占谁的地?如何补偿?增减调配,减谁的谁能愿意?

  还有房屋拆迁问题。我听说有的村子,由于村台规划位置就在本村,所以村台还没有开始建,就需要群众先拆房,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解决特别考验基层干部的耐心和细心。我们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和镇上的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做工作、讲政策,党员干部带头。抵触情绪比较强烈的人家,我们反复上门劝说。有时候,这些工作做到最后真的没啥好办法了,感情牌、算账本……这些方法都用过之后,就只能靠软磨硬泡了。

  很多老人并非不向往能有个“稳稳的家”,但毕竟在现在的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搬迁之后生活咋样,他们心里也没底。他们常常念叨的是:在老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拾把柴火就能过活,将来搬家能行吗?碰到这种情况,我都是一遍遍上门,耐心地给老人们描绘村子未来的规划,讲搬迁后的巨大好处,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为止。

  沙窝镇3号村台,占地1200多亩,建成后将安置13个自然村的6900余人,需要对村台涉及的一个村庄高堌村实行整体搬迁,被称为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建“最难啃的硬骨头”。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刚开始村民抵触情绪很重。通过指挥部和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做工作、讲政策,党员干部带头,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整村拆迁。

  万事开头难。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村里的老百姓渐渐感受到这次迁建的力度和决心,我们的工作也比之前好做了不少。

  把迁建和扶贫紧密结合,期待村台修好的那天

  如此大规模的迁建,对于黄河滩区人民来说的确算是百年不遇的大事,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全凭自己摸索,出现了很多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难题。我听副镇长说,抽取黄河水的管线一多,就占用了不少耕地,引起群众不满。这就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后期只能通过改进线路来尽量少占耕地。

  现在,有的村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可以看出大体轮廓。每一个村台上都将有至少5000人生活,面积都在500亩以上。之所以叫淤筑,是因为建设村台的土都是就地取材得来。我们将黄河水通过管道引进来,将其中的泥沙不断沉淀,然后夯实加固形成村台。根据规划,每个村台平均需淤筑5米高,可以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

  在和县里、镇上的干部交流中,我对迁建工作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入。东明县并不富裕,财力弱、底子薄,我们却能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克服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难题,干成了一件又一件看似完不成的事,确保了迁建任务顺利向前推进。就像焦园乡武装部长郑强胜说的那样:能集中力量将这种大事、难事办成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迁建工作一开始就和扶贫攻坚紧密结合。在扶贫办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激活脱贫动力。很多村子都建起了扶贫车间,让村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据扶贫办的干部介绍,通过整合分散的村落,可以实现对社区的较高标准规划,结合黄河文化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在充分考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推进滩区产业统筹发展。他们说,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滩区最大的财富,我们将来要打好这张牌,为滩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看着村台一天天不断“长大”,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进一步转化成了我努力工作的动力。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河滩区人,我不止一次在梦里看到滩区未来的样子:那是一排排整洁的小楼、明亮宽敞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小伙子不再为娶妻犯难,老人们不再为养老发愁,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运的是,所有的这些都不再是梦,而是清清楚楚地写在了滩区的规划上,这也正是我目前所为之奋斗的目标。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