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探脱贫"宁德模式"寻扶贫海东之策

2018年06月12日 00:00   来源:青海日报   陈永杰

  ——海东市新选派第一书记赴闽观摩学习“宁德模式”的几点启示

  时至初夏,生机盎然。海东市45名贫困村新选派第一书记在福建宁德接受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

  徜徉东海海岸,感慨“山海田经”大农业产业发展;漫步搬迁新村,感受脱贫群众精神新貌;静坐党校教室,聆听专家学者真知灼见,学员们心潮激荡,思路大开——

  “怎样带领贫困群众尽早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和谐新生活?”

  “如何使扶贫开发从外生性扶贫转变为内生性扶贫?”

  以“精神扶贫”为先导、“靠山念海”为特征、“三产联动”“造福工程”为途径的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宁德模式”,为来自高原扶贫一线人员开启了一扇观大局、看前沿、学先进的窗口。

  追根溯源 求取真经

  今年4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开发局要求,新一轮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工作已全面完成,此时举办海东市贫困村新选派第一书记培训班正当其时。

  海东市委组织部、海东市扶贫开发局决定在宁德市举办贫困村新选派第一书记培训班,初衷非常明确: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切实提高海东扶贫驻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推进海东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海东市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除互助县是省级贫困县外,其余5个县(区)都是国定贫困县(区)。全市精准识别贫困村634个,贫困人口4.8万户17.57万人,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别占全省贫困村、贫困人口的40%和33%,在全省各市州中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

  要早日实现全市整体脱贫摘帽,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近年来,海东市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内引外联、多方协调,积极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加大外出培训力度。近三年来,分三批选派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及扶贫部门业务骨干169人(次)分别赴贵州毕节、宁夏银川等地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海东扶贫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本领。

  “宁德是全国扶贫开发的起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地和实践地。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摆脱贫困’战略思想,展开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生动实践,结束了宁德‘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这次我们专门选择宁德作为培训点,就是要让海东扶贫干部深入了解扶贫工作的源起、探索与发展,让他们亲身感受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海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包钧泰说。

  “‘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是对宁德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经验做法的科学总结,具有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的策略方法,值得海东深入借鉴学习。”海东市扶贫开发局局长何林如是说。

  为切实提升培训效果,海东市扶贫开发局与宁德市委党校充分沟通,精心设置了切合干部能力需求和工作实际的10节培训课程。课程安排既有“宁德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发展、宁德“三农”工作的创新实践等专题理论课程,还组织学员到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全国先进党组织、精准扶贫示范村柏洋村,连家船民上岸安居示范点溪邳村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同时安排学员与扶贫企业、乡镇、村支部相关负责同志座谈讨论,交流研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此次培训班针对性很强,既有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有生动的现场教学和案例分析,为我们深入分析研判海东扶贫攻坚事业发展大局,如何进一步结合实际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受益匪浅。”——这是学员们的共同感受。

  学以致用 助力脱贫

  当前海东深度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很多地区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单一,增收渠道不宽,无法就地脱贫致富,加之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群众脱贫后进一步巩固提升难度大,这都是海东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坚中之坚。这次学习培训恰为今后海东扶贫工作接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有益启迪。

  启示之一: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宁德模式”中“扶贫先扶志”,“人穷不能志短”,“弱鸟可以先飞”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引导宁德干部群众树立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对象,更是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主体。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塘洛尕村第一书记李建明谈到:“现在,还有部分群众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肯定会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的项目支持,守着这顶帽子不愿摘,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政府送慰问金,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必须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干中求助、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启示之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针对宁德实际,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扶贫开发指导思想,“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找准工作重点,差异化指导扶贫,因县因乡因村施策,变“漫灌”为“滴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和群众增收脱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要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是“输血”的过程。贫困群众要实现持久脱贫致富,必须因地制宜挖掘和发展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为群众带来持久的收益,这既需要各方面支持和帮扶,更要充分调动群众自身的内生动力,这是“换血”的过程。产业走上正轨,实现良性发展,群众才能真正稳定增收,自信发展。”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第一书记何长沅说。

  启示之三:政策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30年来,宁德扶贫开发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累累硕果,靠的正是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置,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抓到底”,坚持把制定完善扶贫政策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的同时,制定出台“六到村”、“六到户”、“四到县”等一揽子推进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确保了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第一书记孙玉宝表示:“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围绕精准扶贫,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了若干措施意见,可以说没有哪一项工作像精准扶贫一样,举全国之力攻坚落实。但从扶贫过程看,扶贫政策学习解读主要针对扶贫干部,而作为精准扶贫真正主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各类政策的知晓度还很低,政策扶贫很多时候也就变成了扶贫干部干、贫困群众看,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扶贫政策宣讲力度,让他们知晓政策、熟悉政策、理解政策、使用政策,真正发挥政策扶贫的应有作用。”

  启示之四:社会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宁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的山海协作机制,由沿海的蕉城、福安、福鼎、东侨等县市区分别对口帮扶山区的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县市,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同时,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海云工程”、农村教育“校安工程”等一批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带队参加本次培训的海东市扶贫开发局社会扶贫科负责人钟延平谈到:“当前海东适逢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重大机遇,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无锡海东结对帮扶关系,发挥无锡市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优势,开展村企对接帮扶,重点在产业扶贫、农户单项扶贫、智力扶贫等方面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双向交流合作,通过两地培训、委托培养和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加大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交流支持力度,形成‘无锡人才海东用,海东人才无锡育’的人才扶贫格局。”

  启示之五:党建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宁德通过扎实推进“三向培养”工程,着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实现了“选准一个人,激活一个村”。扶贫要先扶“智”、先扶“志”,更要先扶“支”,只有党组织重视了,扶贫工作才会形成有效推动力,也只有发挥党支部在基层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堡垒作用、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老百姓脱贫才更有盼头、有劲头,才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内心深处感恩党,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乐都区李家乡甘沟岭村第一书记杨军说道:“从宁德扶贫崛起之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我们作为第一书记,要与基层党组织密切配合,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

  培训的时光短暂而收获颇丰,它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开阔眼界、思路、胸襟的智库大门,提供了新知识、新理念、新信息、新理论激荡融合的平台。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省情市情县情村情,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新信息、新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认认真真地做、实实在在地做、开拓创新地做,从而体现学习的内容,体现思考的成果,体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