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长效脱贫

2018年05月31日 11:47   来源:陕西日报   

  李国平 唐萍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对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长效脱贫问题,则要运用绿色发展理念与思路来解决,形成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区域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指那些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实际上,这些贫困程度深的区域,往往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贫困发生率是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陕西省2017年的贫困线标准是3015元。按照这个标准,陕西省扶贫办划定的深度贫困县(区)共有11个,都集中分布在陕南地区,分别为汉中市的略阳县、镇巴县,安康市的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商洛市的山阳县、柞水县、商南县、丹凤县、镇安县。这些县(区)中的略阳县、镇巴县、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柞水县、镇安县都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深度贫困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合度达到了63.64%。深度贫困与功能定位的双重约束,使这些县成为陕西省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实现长效脱贫的几个难点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而对于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来说,如何长效脱贫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处于山区、库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设施和用电设施的修建和维护成本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以汉中市略阳县为例,该县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条件恶劣的高寒陡坡山区和边远纵深地带,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是陕西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和易发区之一。目前,该县贫困户安全住房率对照相应的脱贫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经济基础。深度贫困县聚集的陕南区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4.01%,人口占22.27%,2017年的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874万元,比关中低6824.73元,比陕北低4676.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31.28元,比关中低3549.82元,比陕北低2099.19元。当地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动脱贫的难度较大。

  第三,贫困程度。根据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陕西省双重属性贫困县(指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具有生态功能区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属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88.96元,非双重属性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36.44元,前者的收入要比后者低147.48元,可见,双重属性贫困县的贫困程度更深。尤其是深度贫困的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283.57元,比双重属性贫困县还低305.39元,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第四,摆脱贫困。以汉中市略阳县为例,在该县贫困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偏低、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生产经营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比例很高。部分贫困户常因种种困难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导致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他们不仅脱贫难,而且即使一时脱了贫,仍可能出现返贫现象,更需要长期、动态监测。

  形成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这为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思路与方向。我们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突破口,紧密围绕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与竞争优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为杠杆,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部扶贫支撑体系中去,形成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具体而言,在产业扶贫方面,要鼓励与支持贫困人口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要注意迁出区与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扶贫后的生态优化。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要注意统一的环保评估,减少因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生态扶贫方面,要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资源价值的科学评估与资本化运作,将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扶贫。在就业创业扶贫方面,要对就业创业者进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与培养,让他们形成绿色生产的思维与习惯。

  在教育扶贫方面,要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并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当地群众了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群众通过生态保护来寻求致富门路、在脱贫致富过程中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在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方面,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讲明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努力降低贫困发生率和因病因残返贫率。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环境保护类设施建设,减少可能给环境带来破坏的项目和重复性建设。在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平时的扶贫工作中去,全面统筹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真正实现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长效脱贫。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