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陕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户户通大路 村民钱包鼓

2018年05月29日 10:06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贾玉峰 见习记者 李羽佳 通讯员 刘颖

   4月11日一早,洋县溢水镇垭垥村5组的通组路正式通车了。村民路庙新骑着新买的三轮车上了直通家门口的水泥路,3分钟就回到了家,比平时少花了10分钟,他高兴极了。他说:“这下子出门既干净又方便,下雨天也能出门了。”

   这条长1.5公里的通组路是村里7条通组路中最早竣工的一条。从1.5米宽的土路加宽到3.5米的水泥路,这条路不但化解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尴尬,还能通三轮车,为村民与外界联系、发展产业打下了基础。预计到今年5月底,全村7个村民小组共计8公里的通组路将完成拓宽硬化工程。

   “路通了,能发展的产业就更多了,村民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垭垥村第一书记闫旭说。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村里的路曾是他们肩上一个沉甸甸的担子。

   2015年7月,刚来到垭垥村的驻村工作队,面对的状况是住土坯房、走泥土路,住得最远的村民小组成员步行到村委会需要2个小时。村里没有规模化主导产业,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全县倒数第一。

   眼前的这一切让帮扶该村的县委办公室干部傻了眼。要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必须发展产业。在县委书记胡瑞安的带领下,他们确定了帮扶计划: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主线,以脱贫产业发展为主导,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推进“六抓六促”。

   发展产业是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要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就得有个“领头人”,驻村工作队想到用合作社带动发展。2017年,垭垥村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吸纳社员106户,其中有77户是贫困户。

   养牛是垭垥村的传统产业,发展肉牛养殖有优势。驻村工作队引资260万元建成1个占地15亩的标准化养牛场,将77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扶贫互助合作社养殖互助组,每个贫困户认购1头肉牛,牛的饲养、管理、销售都由养牛场和合作社负责,盈利后给贫困户分红。今年,合作社还要扩大规模,计划到6月底,每户贫困户平均能托养2头牛。2018年预计每户贫困户都能分到2000元。

   规模化养殖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组村民余文景2016年申请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养起了猪和肉牛。他说:“以前没搞过规模化养殖,圈也不会建,更不懂防疫知识,多亏驻村工作队给咱找专家做培训。我养了60头猪、17头牛,去年就收入3万多元,脱贫致富没问题。”

   垭垥村地处深山,生态环境良好。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工作队盯上了漫山遍野的野花。“最近,我们计划借助洋槐树、七里香、苜蓿等丰富的优质蜜源,引入洋县鹮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发展一个标准化的土蜂养殖基地,为每户贫困户托养5箱蜂。”县委办副主任许刚介绍说。这里的蜂蜜品质好、价格高,不愁销路,通过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生产,蜂蜜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保证,养蜂也能成为稳定增收的好项目。“土蜂养殖基地马上就能投入使用,9月卖掉蜂蜜后每户预计平均能收入1300元。”

   拓宽硬化路面、扩大养牛规模、建立土蜂养殖基地,村里的面貌一点点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好转,看到这些,驻村干部们再苦再累也高兴。为了给村里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7年,胡瑞安22次来到垭垥村,指导村里的扶贫工作,县委办主任张振每周四都要到村里,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走访村民,为村里的建设和发展出点子、想法子。他们和村里干部群众共同绘制出一张涵盖基础设施、党建、制度管理、产业发展等5个大项21个小项的2018年脱贫攻坚作战图,这些目标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说起村里的脱贫前景,闫旭充满信心:“今年,全村上下齐心,继续向实现强班子、兴产业、富群众、摘穷帽、美面貌的目标不断努力,计划到6月底彻底摘掉贫困帽子,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