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归瑶乡记:走近湘南大山里的三位返乡农民工

2018年05月17日 09: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长沙5月16日电(记者段羡菊、柳王敏)横亘于广东、湖南两省之间的南岭山脉,云雾缭绕。居于南岭北麓、湖南南端的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众多,也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县。

  县经开区九恒科技产业园,生产快递单条码的车间内,机声轰隆,快递单如流水般滚动,自动包装下线。35岁的女工陈江玲端坐生产线旁边,检测核对产品质量后,在表格签名栏写下名字。这位来自县内沱江镇三门寨村的“二孩妈妈”,如今已在家门口上班近两年,担任车间的质检员。

  “之前是在广东的东莞打工,月工资4000元左右,但家里孩子没人照顾,只好跟老公一起回来了,现在我们同在这个工厂。”这里每月的工资是2000多元,拿到手的钱比东莞略低,但陈江玲心安。

  每天坐摩托车上下班的陈江玲,有两个孩子,大的11岁,小的6岁。照顾孩子、督促学习成了陈江玲生活的主要部分。“在家里务工感觉肯定不一样,挣钱的同时还能够陪伴孩子读书。”

  2015年以来,江华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导40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带动群众就业,推动产业脱贫。

  江华县东南部的码市镇,离县城车程还有3小时,不仅地处湘、粤、桂三地交界之处,还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界区,河水充沛,林木满山。

  被江华县招商政策和码市镇山林资源优势所吸引,原址在东莞的栋梁木业有限公司将生产基地搬迁到了码市镇,创造了100多个就业机会。

  “在家门口就业,按时上下班,跟工薪族一样,父母孩子天天可见,再也没有那种在外打工的漂泊不定,这感觉真好!”码市镇中河村村民李湘成,道出返乡就业人员心声。

  36岁的李湘成很早就去深圳打工,中专毕业的他在电子厂、五金厂等多个工厂做过工人,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历,使他只能干普通的工种。然而年迈的父亲身体欠佳,同时又有两个小孩需要照顾,李湘成经常家乡、深圳两头奔波。

  李湘成在家乡加入栋梁木业,有在外打工见识、善于学习、勤劳踏实的他,历经多个岗位磨炼,从一名普通工人,不久晋升为公司生产部副总监。

  夫妻团聚,照顾父母,抚养孩子,在生养的故土上找到归属感和安定感,是江华瑶乡大部分返乡就业工人的期待。

  目前,江华县在乡村开办的40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带动9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占50%左右。

  在码市镇五月天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4条生产线上的30余名工人正忙碌着。当天是当地赶集的日子,不时有好奇的农民前来车间探访。

  记者见到盘进英时,她正坐在一台缝纫机旁,对一件上衣做最后的加工。虽然进厂才3个月,但厂长表扬她“上手很快”。在服装厂,每月工资“生手”只有1000元左右,“熟手”很容易达到3000多元。

  39岁的盘进英,家在码市镇田沟村,之前曾在广州打工,也进过服装厂,从事的是边缘工种。“有技术就有饭碗了,但是学技术要有人带,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坚持下去。”盘进英家离服装厂有10多公里,她和丈夫在镇上租了一室一厅的房子,年租金3000元,丈夫在另一家工厂上班。

  学手艺,懂技术,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成为返乡就业农民的迫切追求。今年一季度,江华县所在的湖南省永州全市开展职业培训超过1万人,全市各县区举办上百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同期增加1.2万人。

  大山深处所提供的本土就业机会,尽管比以前大幅增加,仍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现实需求。在码市镇,一位担任保安的林农,和一位做服务员的乡村青年女子,在与记者交流时均透露了对未来人生的渴望。“家乡发展好,我们在家的就业机会就多,工作的幸福感更强。”

  立志尽快成为一名缝衣“熟手”的盘进英,对于生活和未来,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认识:“自己要踏实把技术学会,同时培养孩子好好读书学习技术。”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