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一座边疆村庄的小康之路

2017年10月30日 07: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 婕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表演快板《阳光洒满上学路》。和着轻快的节奏,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孩子们越来越喜爱快板这个新奇的玩意儿。

  3年多来,感恩教育成为疏附县校园的一大主题。图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一角。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正在书法课上练习。学校建成了当地首间书法教室,书法和快板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两大特色。

  让村民住上新居是疏附县实施安居富民工程的成果之一。图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巴图尔·马木提的新楼房和出租车,其中出租车是巴图尔·马木提一家主要的生计来源。

  “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冰峰雪山银光闪闪,沙海深处清泉潺潺流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个普通村里的民间艺人佧伍力·麦麦提从未想过,他能有机会用传统乐器艾吉克为那位尊贵的客人演奏《最美还是我们新疆》。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期间,深入天山南北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户家中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研,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齐心协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好新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是其中的一站,3年多来,从学校师生到普通村民,大家感念党中央的关爱,也将这份情谊化作行动的动力。日前,记者来到阿亚格曼干村,听听当年的人们讲那时的故事,说今日的变化。

  1 阳光洒满上学路

  “习爷爷问我们,离家远不远,中午饭吃的好不好,家长支持不支持学双语。”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今年读六年级的学生努尔比耶·图拉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那张与总书记大合照中的其他学生纷纷升学离校,努尔比耶是最后的一位。

  3年多来,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送走了一届届学生,也迎来了更多变化。覃利英老师是学校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她说,“能够得到党中央的关爱,是我们这所边疆小学莫大的荣幸。学校最大的变化是全校师生精气神明显提升,学风更加浓厚,催人奋进。牢记使命与嘱托,我们普通任课老师的责任心比任何时候都重。”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留住人才也是考验所有村镇小学的问题。2014年,学校只有2名汉族教师,现在增加到10名,基本保证汉族老师教汉语。三年级二班班主任郭润兰大学毕业后就离家来到新疆教学,刚开始只想试一试,却因为这里平和的生活、热情的学生而留恋不已,再也走不开。如今,她已经说服丈夫一起来到新疆,宝宝也即将出生,一家三口就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双语教育,让学生学好汉语,既方便他们将来找工作,也能开阔孩子们的思维和视野,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学校党委书记姚红玉说。除了这所小学,如今疏附县村村建起了双语幼儿园,学生从4岁开始学习汉语,到上小学时使用汉语听说读写基本没有问题。

  郭润兰为自己的事业感到骄傲,她感慨地说,“一个孩子会影响一个家庭。比如家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会汉语,小孩子就能当翻译,有的家长还跟着孩子学习汉语,真是‘小手拉大手’。”

  3年多来,还有更多显而易见的变化在学校发生。教学设施焕然一新;学生吃住条件不断改善;国语、书法、快板,这些基础和特色教育更让学生变得朝气蓬勃……

  这是新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疆优先支持教育发展,2017年全疆基本实现12年免费教育,南疆则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建尽建”、适龄儿童入学“应入尽入”。截至2017年6月30日,自治区共拨付各类资助资金24.32亿元,惠及学生207.52万人次。

  “从前娃娃玩儿泥巴学唐诗,如今娃娃把家夸,学唐诗,背宋词,双语说的是顶呱呱……”,看到女儿流利的快板表演《阳光洒满上学路》,家长巴图尔·马木提突然眼眶湿润了。当年因为贫穷而不能上学的他没有想到,今天他的3个孩子可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快乐地上学、受教育。“感激党的政策,我把孩子托付给国家。”他说。

  2 共同致富好日子

  走进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的家,维吾尔族特色的庭院里,葡萄藤爬满支架,阳光投射在一幅醒目的大照片上。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卜都克尤木家中,与大家围坐拉家常。“总书记察看了起居室、厨房、牛羊圈、果园、农机具,还非常情切地跟我们交谈,问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谈到当时的场景,阿卜都克尤木的语速变快了。3年多过去了,他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要带领周围的农民共同发展致富。

  位于南疆喀什地区的疏附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是当地村民的共同愿望。

  2014年,阿卜都克尤木家里只有一头母牛、一头小牛和4只羊,现在有12头牛,去年每头牛卖到两三万元。此外,阿卜都克尤木家还买了农机具,农忙的时候帮人家收割,可以添加不少收入。庭院里的大棚也搭起来了,瓜果蔬菜满园,去年仅西瓜就卖了1万多元。

  这样的庭院经济模式在村子里火起来。阿卜都克尤木还说动邻居一起购买农机具,大家相互学习畜牧业及种植技术,家家户户干劲十足。

  更新鲜的是,村里如今也有了合作社。扎扫把这门在阿亚格曼干村相传了100多年的老手艺又被盘活起来,将近1000名村民成为能工巧手。管培训、管销售,合作社每年可卖10万只扫把,农民每人每天可以挣200元。

  3年多时间,这座小村庄的面貌日新月异。全村新盖安居富民房550套,中央、自治区下拨的补助金额为每户补贴2.85万元;村里5.5公里土路建成柏油路,主要村道装上路灯……

  从致富技能到补贴优惠,村民也念念不忘党的恩情。“党的惠民政策非常多,小孩上学有营养补贴,老人看病有医保。农业补贴也非常多,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保障性住房也有补贴。补贴太多了,用十个手指头都数不完……”阿卜都克尤木的父亲肉孜老书记把手捧在胸前说。

  “上得起学、治得了病、住得起房、养得起老、走得上好路、挣得到钱、学得到技术……”近年来,新疆工作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真抓实干,成效显著。2016年自治区全区投入民生类资金3094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7%,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安居等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变化,就在村子的每家每户、一庭一院间。

  3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肉孜老书记今年67岁,村里36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也是团结开展工作的。只要民族团结起来,就什么都有了。”他说。

  团结互助融进日常生活里。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32名教师组成一支维吾尔族、壮族、藏族、土家族和汉族的多民族教育队伍,大家互学语言,齐心教学;在阿亚格曼干村,阿卜都克尤木向他的汉族朋友们学习种植技术,还经常开着自己的农机去别人地里帮忙,基本上做到随叫随到。

  程永利是阿卜都克尤木的汉族朋友,30多年前,他来到新疆便就此扎下了根。如今他在附近承包了70亩地,和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互相帮忙,打成一片。“这里是最安全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他说。

  最让阿亚格曼干村第一书记申德英感动的,是每周一村委会的升国旗仪式,村民的队伍常常排到村委会的院子外。如今,升国旗仪式已是村里的惯例。大家紧紧团结在五星红旗下,既升国旗、唱国歌,也聆听党的政策、了解惠民项目、探讨更美好的生活。

  什么是民族团结?

  程永利说,“民族团结就是我70亩地找人帮忙有人理,棉花成熟一下子能找到五六十名维吾尔族同胞来帮忙。如果不是团结,你出再多钱没人帮忙有啥用?”

  在姚红玉看来,“民族团结就是在岗位上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不同民族的老师齐心协力,共同把学生教好,民族之间的纽带就建立起来了。”

  家长巴图尔·马木提说,“民族团结就是我们发展的希望。”

  记者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恰逢村里文化大院的活动。村民定期相聚在此,穿戴起各式色彩绚丽的民族服装,用他们的能歌善舞传递生活的美好。音乐响起,无论多么结实的庄稼汉子,此刻都变成灵动的舞者。

  突然一片沉寂。佧伍力·麦麦提又拉起了那首熟悉的曲子,“哎,当我走遍大江南北,我要说最美的地方,还是我们新疆……”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