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让村民富起来 让村庄美起来

2017年01月04日 10:20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陈 曦

  村中大部分是半米宽的土路,没有汽车,基本靠天吃饭,有一头奶牛的人家就是全村最富裕的……在67岁的张森胜的脑海中,这是1998年之前家乡的状况。

  张森胜家住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李家磨村,全村仅有510人,村庄处于川水地区,耕地面积59.5公顷,之前虽然耕种条件良好,可是由于人口少,且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村民们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富裕。

  “要想富,就要走出去。”为了使日子过得更好,1982年,张森胜和同村的19人组成了一支建筑队,第一次走出了村子,远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地区进行施工。由于没有经验,他们只能做一些小工的活,然而在施完工拿到工钱后,他们决定坚持做下去!

  “虽然很累,但是看到实实在在拿到手中的钱,想着以后的好日子,觉得这都不算什么。”张森胜说。

  回家之后,有了第一次经验的他们带动了更多村里的人一起加入了建筑队。大家从小工学起,慢慢做匠人和施工监理,到1998年,村子里的建筑队得到了一次大的发展,不仅建筑队发展成了两支,共计50余人,并且有能力建造多层的楼房。

  “我们想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走出去赚钱,大家都富了,村子也就富了。”张森胜说。

  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村子里已经有了9支建筑队,过半的家庭中都有人从事建筑业,也使得很多家庭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从十多年前第一次走出家门到现在,生活条件也是一年年好了起来,我就是村子里的长辈带出去的,如今我也会这样做。”村民李全仁说。

  今年36岁的李全仁,2003年在村民的带领下加入了施工队,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他的收入从刚开始一年5000多元变成了今年的50多万元。并且他的建筑队中有百余人都是来自村里的乡亲,人年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

  建筑队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带动了许多因病致贫的村民脱贫。村民张世元由于常年患有风湿病,基本失去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然而他却在建筑队找到了一份后勤管理和采购的工作,过去只靠低保金吃饭的他如今一年也有了2万多元的收入。

  “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我真的特别开心,现在我们家也盖了新房了。”张世元说。

  如今走进李家磨村,基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上了汽车,有些人还转行经商开起了铺面,在城市里买了房子,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后我们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旅游业上,利用村里的能工巧匠把我们的村子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名村,为大家创造更多发家致富的好机会。”村党支部书记那世明如是说。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