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华时评:热衷“制造”脱贫经验是虚浮之风在作怪

2017年04月26日 07:1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4月25日电题:热衷“制造”脱贫经验是虚浮之风在作怪

  新华社记者刘怀丕

  近日,河南修订扶贫工作考核办法,降低工作经验在评价体系中的加分权重,针对的是脱贫工作中出现的虚浮作风,要力戒“任务刚下达、成绩和数字就报上来了,工作刚部署、经验和做法就总结出来了”的情况出现。其实好大喜功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各地各部门都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引起高度警惕。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从实践中探索出好模式、总结出真经验,加以推广,供其他地方借鉴,是脱贫攻坚大局所需。能创造出新经验,说明工作做得扎实,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然而,有的地方有些干部为博取政绩,热衷于“制造”脱贫经验,则属本末倒置。

  这类干部唱功好做功差,工作没干几下,今天这模式,明天那经验,亮点总结出一大摞。有的“生搬硬造”,为便于展示成绩,不顾贫困地区实际,硬上看起来“高大上”的项目;有的本来只是适用于具体区域的“小经验”,非要模糊掉背景条件,无限拔高,制造成脱贫攻坚“大典型”;有的纸上来纸上去,只造声势不做实事,工作本来没亮点,却喜欢标新立异提新概念,经验靠“笔杆子”写、专家捧。

  那些吹出来的成绩、造出来的亮点,说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满眼锦绣,事实上败絮其中,只会给群众留下虚、浮、假的不良印象,根本得不到群众认可,对实际工作起不到推动作用。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要拿出“绣花”的功夫,沉稳推进不急躁,一步一个脚印干,把精准脱贫抓细抓小抓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要刹住虚浮风。各级干部须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踏踏实实扶真贫、真扶贫。相关部门应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严惩扶贫弄虚作假行为,让投机取巧者没有市场,激励广大干部真抓实干,努力取得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脱贫成绩。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