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精准“用针”抓扶贫,“绣”出神州锦绣春

2017年03月13日 14:57   来源:西安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十分牵挂困难群众。在四川团,他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在新疆团,他强调,“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代表委员们表示,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3月12日 《人民日报》)

  这篇题为《脱贫攻坚 全过程都要精准》的综合性新闻在《人民日报》头版看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绣花”理论再配上“全过程都要精准”,就更能体现出脱贫攻坚中“精准”的重要性。就“绣花”而言,该如何“下针”,如何“行针”,又如何“收针”,都必须做到精准,绣出的作品才没有“败笔”。那么,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又当如何做到“全过程都要精准”呢?

  一是要精准“下针”。绣花时,每一针该下到什么地方,是有规律的,倘若乱下针,可能绣出的就不成其“花”了。也就是说,从扶贫对象的确定,就要从精准入手。比如有的所谓“贫困户”,确实房屋破旧,经济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下,但家中既无天灾也无人祸,基本都是劳动力,完全是自己好吃懒做,整日游手好闲导致有些“贫困”,这就并非“真贫”。也有的领导干部总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亲戚、朋友上,随意确定其为“贫困户”。这两种现象都是领导干部的主观决定的,不去广泛征求民意,仅凭破旧房屋或关系不错,就将其列入“精准扶贫”的行列,这样“下针”就不精准了,直接影响了“绣花”全局。

  二是要精准“行针”。在“行针”的过程中,“针脚”的疏密、颜色的搭配都要恰到好处,绣出的作品才会栩栩如生。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媒体上关于“扶贫先扶志”之类的舆论很多,各级也要求扶贫方法不能“一刀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怕麻烦、图省事,就只管经费的划拨。这样一来,遇到前面说的那种“好吃懒做”之辈,恐怕那点扶贫资金还不够几天的“打牌钱”。因此,在“扶贫方法”上就需要另辟蹊径,怎样去“扶志”,怎样去因地制宜搞创业,都需要实地调研,才找得准脱贫的“突破口”,做到精准“行针”。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作品”才会和谐而充满生机。

  三是要精准“收针”。“绣花”结束,应如何“收针”才能够巩固成果,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没收好,就可能出现掉线,甚至散架。因此,该如何“脱贫”,责任就落到了有关监管部门肩上。检查验收扶贫成果时,有的根本不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而是看资料,查数据,只要资料整得好,数据凑得准,扶贫工作就出色。而面对少数“无赖”百姓的无理“投诉”“举报”,有的上级不是去做认真的调查,而是一味责备、惩罚最基层的干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歪风。如果考核扶贫成果能够真正走进群众,真切感受扶贫前后的变化,再来确定是否“退出”,才是精准“收针”的体现。

  扶贫如“绣花”,处处当精准。只有从对象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成果的检验三方面都做到了真正的“精准”,“脱贫”才会名副其实。党员干部们,都赶快行动,拿起“针”来,精准“下针”“行针”和“收针”,“绣”出万里河山风光美,“绣”出小康生活比蜜甜,“绣出”社会和谐人欢乐,“绣”出神州大地锦绣春!(何竹梅)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