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韩贵勤
近年来,景泰县紧盯高海拔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和边远风沙区“三大贫困片区”,围绕打造“农业强县”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特色林果、优质瓜菜、玉米制种、马铃薯、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其中,全县着眼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盘活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上下足功夫,努力做好盐碱地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流转工作。
盐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
针对耕地大面积盐碱化的突出问题,景泰县采取工程排碱、种植耐碱作物和水产养殖治碱相结合方式,加大盐碱危害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了草窝滩镇治碱排水工程,总投资1669.74万元,项目完成后年排碱水量可达440万立方米,周边盐碱化的3.6万亩耕地可逐渐恢复耕种。同时,在双联单位省委办公厅帮助支持下,按照“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治理盐碱”思路,发展现代休闲渔业,治理修复生态环境。昔日被迫弃耕的盐碱地,如今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实现了池塘养鱼虾、塘埂种庄稼的突破,有力增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据了解,景泰县将结合盐碱地综合治理,做大做强现代渔业,未来5年发展水域面积2万亩以上,建成全省盐碱水养殖基地,探索“实施生物治碱—发展林果产业—兴林富民增收”的发展道路。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在盐碱化耕地培育种植枸杞,实现生物治碱和经济增长双收益。
土地开发拓宽增收渠道
景泰县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推农户脱贫。根据寺滩乡黄崖坝地区三面环山、光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等特征,投资3.15亿元实施黄崖坝现代有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特色、有机、高效农业。其中水利工程投资1.63亿元,土地开发整理投资1.52亿元,设计土地规模4.8万亩,可开发水浇地3.62万亩,通过采取土地统一流转、集中经营模式,发展高原瓜菜、经济林果和马铃薯三大产业。项目分三期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惠及1.1万贫困人口。
喜泉镇大安村属于干旱山区,耕地相对分散,耕种劳动力投入大,收成却没有保障,老百姓收入低,贫困面较大。近年来,景泰县组织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调研论证,实施了2000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利于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效益
为进一步盘活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景泰县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首先在喜泉镇英武村、上沙沃镇白墩子村、漫水滩乡北崖村、西井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1万亩,流转率33%。其中,建立景泰恒达公司流转喜泉镇中心村农户土地种植黑枸杞试点、甘肃菁茂生态有限公司流转上沙沃镇梁槽村和漫水滩乡西井村农户土地种植中药材试点,从而使试点乡镇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景泰县围绕马铃薯、制种、特色养殖、枸杞、红枣等优势主导产业,科学编制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发展,促进当地枸杞、大枣、制种等特色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快速发展。其中,景泰县与甘肃格兰德农业有限公司、鹿泉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洽谈,在寺滩乡成功实现流转土地36000余亩,发展以枸杞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种植。目前,全县栽培枸杞总面积达8万亩,预计枸杞干果产量6200吨以上,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责任编辑 :高原)